2025-10-17 星期五
新特融汇 科工融合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专业构建本科教育体系的新实践
罗永明 彭林才 张俊华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专业紧跟国家轻工行业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发挥云南的优势特色,面向国家“双碳”目标和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发展新格局,致力于促进传统造纸与烟草加工和生物质利用的交叉融通、科学知识与工程能力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学院“新特融汇、科工融合”的轻化工程本科教育体系,赋予专业新内涵,轻工专业实现质变式发展,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新局面,在新工科建设与实践中取得新突破。

  挖掘区域优势特色,创新内涵拓展的课程体系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专业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工科理念为引领,深入挖掘区域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推动专业培养从传统单一的制浆造纸方向,拓展为“制浆造纸工程+烟草加工+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交叉融汇的专业教育体系。秉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区域特色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的理念,构建造纸、烟草和生物质利用三大关联专业课程群,实现既服务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适应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双重目标。

  融合企业优质资源,构建产教协同的实践体系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专业强化和创新实践环节,构建了“32311”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即“3次实习+2门专业实验+3个创新实践环节+1个工程设计+1篇毕业设计论文”,与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红塔蓝鹰纸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工程实践平台。应用“三个融合”毕业设计模式,将学生毕业设计带到企业中去完成,使学生毕业设计与实习相融合、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企业产学研工作相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水平。

  以项目导师制为牵引,形成科教融合的创新体系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专业通过实施项目导师制,构建了“113”学生创新能力协同机制,即“1名研究生导师+1名研究生+3名本科生”的结对培养模式。重点围绕专业教师在生物质利用领域承担的国家、省级重要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教学关系向“导学”模式转变,实现科教深度融合、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创造能力,助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特色培养。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专业通过系列深化改革,实现了从服务传统行业向立足区域特色、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变,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5年,学生承担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获得学科竞赛奖励共50余项;毕业生面向西南地区支柱产业的就业比例翻番,超过90%的升研学生在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领域深造,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专业建设也推动教师结构持续优化,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累计获省级、校级教学比赛奖励10余项。专业成功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被认定为国内一流。

  这一转变不仅是专业内涵的拓展与升级,更是“新特融汇、科工融合”赋能专业开展本科教育的生动实践案例,为传统工科专业转型与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昆工经验”。

  (罗永明 彭林才 张俊华)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