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工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构建起“三维协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近年来,学校在国家级别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殊荣,获批国家级别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走出了一条具有工科特色的创新创业育人之路。 构建“三维协同”育人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南京工业大学创造性提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维协同培养模型,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构建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群,开设“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基础”等必修课程,开发“工程伦理”“精益创业”等20余门选修课程。教材建设取得突破。 实践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南京工业大学建成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构建“基础训练—综合实训—创新实践”三级平台。学校与南京扬子石化、中建八局等龙头企业共建23个校外实践基地,形成“工坊式”实践教学模式。食品与轻工学院“食农食育”项目年均接待学生实践超5000人次,环境学院“河小青”环保项目获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3项。 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南京工业大学连续举办12届“创新杯”科技文化节,开展“企业家进校园”“创业校友面对面”等品牌活动。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聘请200余名行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设立“工大创客”奖学金,累计表彰创新创业先进典型300余人次。在校园内形成“敢闯会创”的文化氛围,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比例达82%。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南京工业大学创新“三链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有机衔接。学校与南京市江北新区共建“新材料产业学院”,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机构成立“低碳能源研究院”。学校与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工程有限公司共建“智能装备与系统研究中心”,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门重点实验室1个。这是深度融合模式取得的显著成效。 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日益完善。南京工业大学与南京市浦口区共建“大学生创业谷”,提供“苗圃—孵化—加速”全链条服务。学校在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组织学生开展“数字农业”“智慧养殖”等课题研究。学校与连云港徐圩新区共建“绿色化工实践基地”,承担国家级别重大专项课题3项。这种深度合作模式催生出“精瓷成器”等一批产学研转化典范。 校企协同育人品牌持续擦亮。南京工业大学与化学企业共建“新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研发的锂硫电池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启明传感”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攻关,开发的热电堆传感器实现国产替代。“碳为观止”团队与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光伏玻璃技术,光电转换效率达24.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成果彰显了校企协同的强大创新动能。 打造特色育人品牌矩阵,培育创新创业新动能 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实施“优创计划”,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别”三级竞赛体系。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连续3年荣获金奖,近5年累计获得国家级别奖项47项。材料学院“精瓷成器”团队攻克高熵陶瓷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产品性能超越国外同类产品,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这一项目的成功,得益于南京工业大学构建的“导师+工程师+研究生”复合指导模式。 特色育人品牌不断涌现。南京工业大学“盒子花园”项目将建筑设计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完成老旧社区改造23个,获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金奖。“废旧混凝土高值化再生利用新技术”荣获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相关成果在江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转化应用。“贴片元件焊接”实训项目年均培训学生1200人次,输送技能人才600余名,被认定为江苏省绿色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南京工业大学建立“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化”全流程转化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近3年,学校孵化科技型企业120家,其中,估值过亿元的企业5家。“速复科技”团队研发的电力设备修复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已在23个省份推广应用。“工大恒能”团队开发的有机危废处理技术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健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 南京工业大学创新“三维协同”工作机制,构建党委领导下的全员育人格局。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学校领导包干学院、职能部门对接项目、专职人员驻点服务”的责任体系。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20余项制度文件,形成“目标管理—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的闭环管理体系。 资源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南京工业大学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智造工坊”“数创空间”等新型实践平台,配备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设备。建立创新创业学分银行,推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构建“学业发展指导+职业规划咨询+心理辅导疏导”的全方位支持体系,配备专职导师120名,导师库专家达500名。 评价激励机制持续优化。南京工业大学构建“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增值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立“校长特别奖”,对创新创业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建立“优秀项目追踪档案”,对毕业生创业项目持续跟踪扶持,形成“在校生—毕业生—校友”的创新创业生态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京工业大学将继续秉承“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校训精神,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曼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