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星期四
湖南农业大学
创新构建育人体系 培养优秀农科人才
娄敏 杨国顺 马先锋 刘志

  湖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聚焦扎根三湘大地,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农科教融合、产学研协同”办学特色,以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目标,创新构建具有农科特色的“三维四阶三模块”实践育人体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优秀农科人才,探索出一条农科高校实践育人的创新发展之路。

  以“三结合”为核心

  锚定实践育人逻辑坐标

  湖南农业大学构建“科研与教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三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碎片化、单一化”困境,推动教育资源、场景、环节深度融合,为实践育人奠定坚实逻辑基础。

  强化科教融汇,充分发挥学校科研平台优势,依托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科研平台、9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积极推动前沿科研成果向实践教学内容转化。刘仲华院士团队茶叶深加工等科研成果走进课堂,“茶学专题”等特色课程应运而生。近3年,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50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3件。

  做实产教融合,优化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起“校内夯基础、校外练实战”的实践链条。校内实验室、耘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基础技能训练场所,244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成为学生实战练兵的舞台。以农学专业为例,大一、大二在校内耘园基地开展课程实习,掌握作物栽培基础技能,大三前往浏阳基地参与水稻生产全流程实践,最后走进隆平高科等企业开展种子检验、营销实战,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能力进阶。

  统筹课内课外,将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应用场景紧密衔接。课内“作物育种学总论”“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为学生筑牢理论基础;课外“三下乡”科技服务、“芙蓉学子·乡村振兴”等活动丰富多彩,既解决了农户生产难题,又提升了自身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年均万余人次师生深入283个县(市、区)开展技术推广、社会调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三维四阶”架构

  搭建实践能力进阶阶梯

  以“三结合”为指引,湖南农业大学精心打造“三维实践教学协同模式”与“四阶能力培养过程”融合的核心架构,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规划出清晰路径。

  “三维协同”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围绕校内实验室、校企合作单位、产业基地三个空间维度,构建起互补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网络,有效解决农科实践“场景单一、周期长”难题。建优校内实验室条件,学校建有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13.16万平方米,23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覆盖多个学科。精选校企合作单位,学校与大北农、湖南省茶业集团等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企业订单班”等,将企业生产标准、技术需求融入实践教学。拓展产业基地,学校在全省布局现代产业学院5个、科技小院157个、科教协同育人基地6个,对接湖南十大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需求,如茶学专业学生在安化黑茶基地开展技术创新实践,推动产业升级。

  “四阶递进”细化实践能力培养。遵循“认知—技能—综合—创新”四个能力发展阶段,设计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内容。认知阶段,通过专业导论课、产业见习、农情调研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农业产业的基础认知。开设“大国三农”通识课程,组织学生走访农业产业基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厚植学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情怀。技能阶段,依托“基础实验”课程与校内实验室,强化学生专业实操技能。完善实践教学系列管理办法,明确考核标准,确保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技能。综合阶段,通过“综合实训”“生产实习”等环节,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农学专业推行“六边”综合实习,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融会贯通与能力综合提升。创新阶段,通过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构建“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孵化”三级创新体系,近3年,学生在多项赛事中获国家奖项近80项,涌现出黄粤林、莫博程等一批创新创业毕业生代表,初创企业18家,创业项目累计服务农户超10万户。

  “三模块课程”筑基

  夯实实践教学内容根基

  湖南农业大学以“基础实验—专业实训—综合创新”三模块课程群为内容载体,将“三维四阶”实践教学架构落到实处,形成课程与能力精准对接、模块与阶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

  基础实验模块聚焦“认知—技能”阶段能力培养,开设“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食品化学实验”等课程,依托校内实验室开展基础操作训练。专业实训模块衔接“技能—综合”阶段能力提升,结合校企合作单位、产业基地资源,开设“种子经营与管理”“家畜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等实训课程。综合创新模块服务“综合—创新”阶段能力突破,设置科研训练、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等课程内容。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近3年立项省级以上项目450余项;组建“创新创业英才班”,培育出众多农业领域创业项目,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三维保障”护航

  确保实践育人长效落实

  为保障实践育人体系高效运行,湖南农业大学从师资、经费、质量监控三个方面构建支撑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学校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育计划”,通过“内培+外引”打造高水平实践教学团队。一方面,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担任科技特派员,近3年,累计1380人次教师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另一方面,聘请995名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外聘教师,参与实践课程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近3年,实践教学经费累计超1.2亿元,生均本科实验实习经费稳定在1000元以上;升级改造近300间多媒体教室、20余间智慧教室,新建6.7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持续改善实践教学与生活条件。学校建立“校—院—基层教学组织”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搭建实验实习教学管理平台,组建113人专兼职教学督导队伍,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开展专项检查,实现实践教学环节全流程质量监控。

  从基础实验到综合创新,从校内实验室到产业一线,湖南农业大学构建的实践育人体系实现了实践教学与农业产业需求、学生能力发展的精准对接。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育人模式,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拔尖创新和复合应用型农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娄敏 杨国顺 马先锋 刘志)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