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南学院立足“百年办学、红色学府”的深厚底蕴,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构建以“三全育人”为径、以“四红”精神为魂、以“五育”并举为基、以“六大特质”为标的特色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学科交叉、实践导向、乡村服务”的“三三二”差异化培养模式,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了一大批新时代好教师。 实施“三大工程”,筑牢育人根基 实施“红色铸魂工程”。一是深耕红色资源。学校依托湖南省郴州市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半条被子故事”专题陈列馆,年均开展沉浸式教学惠及3000人次。牵头成立“湘南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联盟”,开发《中国梦的探索》等红色校本教材,构建“共备一堂课、共创一台戏、共培一支队伍、共享一个资源库”的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凝练“四红”精神。学校对应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凝练“红烛”“红匠”“红医”“红艺”4种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师范生、工科生、医学生、艺术生的专业教育全过程,构建具有湘南学院特色的红色育人体系。 实施“强师赋能工程”。一是强化专业硬实力。学校拥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汉语言文学等3个师范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获评10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6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二是构建进阶式实践体系。学校坚持“师德+教学+科研+实践”“四位一体”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实现校内培训“规模化”、行业挂职“常态化”。把“课堂胜任力、一线指导力、红色育人力”3项指标作为教师教学实践的衡量标准,通过“岗课赛证”一体化持续锻造教师能力。目前,学校有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6人,文学与新闻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达76.3%,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超80%。近五年,教师获批国家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省级教学竞赛奖68项。 实施“校地共生工程”。一是定向培养基层骨干。学校实施“乡村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在郴州中小学教师中占比达80%,其中,53%的毕业生成长为学校领导或学科带头人,2021—2024年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6%。二是创新职后培训模式。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250余项,创建“同步在线+异步在线+线下集中+校本研修”混合培训模式,培训中小学教师2.5万人次,被确立为湖南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青年骨干教师校长实践基地、湖南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 深化“三个融合”,激发发展动能 党建与专业建设融合。一是课程思政创新。学校各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开展思政教育,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将“半条被子”故事中蕴含的精神融入“概率统计”案例教学;音乐学院在开设的“声乐基础”课程中融入了本土红色文化,获评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二是学科跨界赋能。文学与新闻学院依托“湖南省濂溪学研究基地”,近3年,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级重点项目5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一是竞赛育人实现突破。学校充分发挥党员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赛促学,近5年,学生获得国家学科竞赛奖项100余项,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4项,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二是做好非遗活态传承。学校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基地+课程+展演+研学+产业”模式,让嘉禾伴嫁歌、瑶族长鼓舞进入校园,推动瑶族刺绣走向市场,“留学生非遗研学”形成品牌。 党建与地方发展融合。一是落实乡村振兴行动。学校每年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余名师生奔赴乡村基层进行课业辅导、助农直播等八大类服务。师生编排红色情景剧《半条被子》并“送戏下乡”,共演出46场,线上线下观众超10万人次。二是开展跨区域教育协作。学校已与郴州市下辖8个县市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科技创新、文化振兴等领域深度合作,建设300余个中小学实习基地,年均输送实习生1200人次,培养地方教师1.2万余名。 明确“两个抓手”,锻造先锋力量 建强组织堡垒。学校强化各学院党委领航,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科学与法学学院与30所中小学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等。 发挥示范效应。学校实施“南岭人才支持计划”,培育省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6名。选树师德标杆,推介“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奉献奖”40名。 湘南学院坚持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育人优势,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动能。近5年,学校师范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未来,学校将持续开展“三三二”模式创新实践,培育更多“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新时代好教师。 (雷徽 李定春 谭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