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恪守“博我以文,化成天下”的院训,是国家教育部门师范类首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四川省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国家级别培训点、新文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国家级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其在古籍整理、方言保护、非遗传承等方面成果卓著,在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特色鲜明。 学高为师:文化滋养构建浸润式教学生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传文字之道、授文字之业、解文字之惑”为目标,通过沉浸式教学生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用文化滋养增强学生对文字学这一学科的感知和求知欲。学院将课堂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将汉字学、词汇学、语音学、语法学、修辞学、汉语史、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等相关知识融入教学,将原本相对枯燥的古文字辨析、音韵训诂、词汇演变及方言本体调查等活动,以动画展示、小组演讲、外出采风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有效解决了学院传统文字学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内容单调晦涩、教学形式相对古板、理论现实存在脱节等问题,助力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认知转变。与此同时,学院定期开展“中华文化系列大讲堂”“天府人文”“中华经典诵写”等大型活动,将“古代巴蜀文学文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鲜活有趣的课程纳入教学,在古代汉语专业课程中穿插巴蜀优秀文化和四川方言,用“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知文字的乐趣。 身正为范:师生并进营造“将带兵”的学术氛围 “师者,人之模范也。”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秉承“师范”古义,坚持“以师为范、师生共进”,通过教师的道德引领和学术带动作用,引导学生不断产出学术成果。师德方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师资团队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教育部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并有全国师德标兵1名、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学术方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师资团队搭建了“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语言学概论”等多层次文字学课程体系,拥有“巴蜀文化研究学科集群”以及四川濒危活态文献研究团队、四川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团队等9个巴蜀文化研究团队平台,建成西南地区较大的区域文化资源库,学术实力和教学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师资团队立项“西夏文学文献的汇集、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3项,通过“学科支持专业、科研反哺教学、教风引领学风”,以高尚的师德、严谨的学风、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持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术水平,营造“比学赶超”的学术氛围。 育人为本:人才培养诠释“学为用”的教育内核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致力于培养拥有高度责任心、持续进取心,同时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兼备的文科人才。根据四川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学院遵循“社会需求+交叉融合+支撑引领”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建设高层面、高规格、高水准的教学科研平台,《汉语文献语言常用字历史层次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唐宋禅宗语言辞典〉编纂》《清代巴蜀宗族类碑铭文献搜集与整理》《现代汉语虚词探源》《近代汉语词汇理据研究》等文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在同类高校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建院以来,涌现出著名学者、教育家、作家、企业家等各类杰出人才,公费师范生吴娟受邀参加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学院培养了2万余名中小学语文教师、百余名特级教师,正逐步成为西部语文教育的核心力量,以实实在在的人才培育,诠释了“教书育人、学以致用”的教育真谛。 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未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将始终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理念,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字的传播工作,塑造具有“川师”特色的文化传播品牌,让文字学这一学科活起来、火起来。 (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