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 星期二
百廿昆华 弦歌不辍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建校120周年发展实录
昆明市第一中学
  ■昆明市第一中学三尖碑上镌刻着著名哲学家艾思奇、著名数学家熊庆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三位校友的浮雕头像

  滇池之畔,西昌路与昆师路交会处,昆华园静静矗立,几棵百年桉树见证着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这所边疆学府的世纪峥嵘。1905年,昆明市第一中学的前身——云南省会中学堂在时代浪潮中诞生。如今,百廿光阴流过,这里孕育了熊庆来的科学报国理想,传承着杨振宁的创新思维,见证了闻一多的铮铮铁骨,传递着艾思奇的哲学火炬。

  从云南省会中学堂到昆明市第一中学,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昆明市第一中学用120年的光阴书写了一部“教育救国、思想启蒙、文化传承、创新引领”的壮丽史诗。它不仅是云南基础教育的缩影,更是中国基础教育百年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1 破旧立新 奠定“敢为天下先”的基因

  若将云南近代基础教育的星火追溯至源头,必然绕不开1905年那场变革——科举制度废除,在此背景下,云南省会中学堂悄然诞生,它的出现为云岭大地播下了现代教育的火种。

  科举制度废除后,面对着师资缺乏、经费不足、教育内容不够先进的重重考验,云南省会中学堂提出“欲救滇省,必先兴新学;欲兴新学,必重实用”,克服重重挑战,开启了一系列改革。

  云南省会中学堂积极响应“滇省急需实业人才,自应多办实科,则外国语尤当注重”的号召,1909年,云南省会中学堂经费决算表中记载,学堂不仅积极开办博物、体操、地理等新学科目,还开展英文、日文等外国语教学,外国语被明确列为“主课”。1912年,学校更名为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1913年,云南建设方始,广送学生出洋留学,学校应时势之需要,开设留日预备科和英法文专修科,同时,学校也成为云南近代教育史上首批送学生出国留学的学校。1913年,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学生自发请愿“考送欧美,异日出其所学以救中国、以救吾滇”。彼时,熊庆来、李炽昌、段纬等青年学子,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分赴海外:熊庆来在法国攻读数学,归国后创建东南大学数学系,并建立我国首个近代数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以“熊氏无穷极”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李炽昌留学回滇后,主持修建了云南首条公路,结束云南“不通汽车”的历史,后主持修建滇缅公路东段,为抗战物资运输打通“生命通道”。段纬在国外攻读土木工程与航空科,海外深造后归国,成为云南籍首位飞行员,抗战期间主持修建滇缅公路西段,用脚底板丈量“抗日生命线”。他们作为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首批学成归来的学子,在后来成为推动云南乃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坚力量。1919年,学校应时增设法语班,校长李春醲呈文“查云南毗连法属,法语人才原为需要”,展现出中学教育的前瞻性。这些举措,为云南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现代科学的大门。

  教育革新不仅是课程的革新,还是制度的破局。云南省会中学堂成立后,创办了教育研究所、增设教务长与校医,构建起现代学校治理的雏形。1915年,校长李华推行国文教育改革,提出“国文为各科之根底”,并创建“堂上教授+堂下教授”的教学法;更以现代管理思维制定薪金规则——按学科难易、学级高低、教员能力定薪,落实请假扣薪制度。

  1916年前后,学校设置足球、网球、排球等运动科目,“凡本校学生每人应习一艺”,鼓励学生强健体魄。1917年,校长李春醲进一步推行“平等自由”实践:要求全体学生统一制服、住校并参加军训,打破身份差异。这一举措不仅让学生在物质层面实现平等,更在精神层面播下了公平意识的种子。

  从废书院到兴新学,从“之乎者也”到“科学救国”,从云南省会中学堂到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这所边疆学府完成了一场“教育的突围”。它以“破旧立新”的勇气,打破传统教育的藩篱,从此,“敢为人先”的基因深深镌刻在学校的精神血脉中,成为学校跨越双甲子仍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2 思想启蒙 觉醒年代点燃“青春火炬”

  觉醒年代,发历史之先声。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前夕,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涌现出一批批怀揣救国之志的热血青年,学校也成为这一时期云南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共产主义运动的策源地。

  1919年5月,当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昆明,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学生的爱国热情被点燃。“云南学生爱国会”于1919年6月8日成立,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学生杨青田被选为会长,“云南学生爱国会”以“养成爱国精神,协御外侮”为宗旨,推动云南学生运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1920年,杨青田等学生成立具备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大同社”,并创办《滇潮》月刊传播进步思想。1924年起,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学生李国柱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组建了“云南青年努力会”等进步组织,这些组织成为云南革命的摇篮。1925年,云南旅外青年进步组织“云南革新社”成立,以王德三、李鑫、杨青田等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毕业生为核心,在多地设分社。这些组织如星火燎原,为云南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铺就道路。

  彼时,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名师云集,会聚了翻译家罗稷南、文史学家徐嘉瑞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新思想、新文化在校园内涌动。罗稷南教授鲁迅、郭沫若作品,在教材中选编国外短篇名著,以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文学,使学生受到新思想的启迪和新文学的熏陶,徐嘉瑞则编辑并出版教材《中古文学概论》,这些名师不仅坚持传道授业,更以行动践行理想。

  “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理想的点燃。”在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涌现出了艾思奇、黄洛峰等一大批革命先驱。艾思奇加入李国柱创办的“云南青年努力会”后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后来其创作的《大众哲学》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读物,产生了广泛影响,引领众多青年自觉投身革命洪流,黄洛峰则与艾思奇等校友共同创办读书出版社昆明分社。

  如今,昆明市第一中学“信仰的力量”主题教育馆中珍藏着16个不同版本的《大众哲学》等珍贵史料,它们向一代代师生讲述着来时路。昆明市第一中学大门后的校训石上,镌刻着“诚敬勤朴 公勇严毅”8个大字。这句箴言是昆明市第一中学的精神密码。

  3 读书报国 战火中铸就“坚实脊梁”

  1932年,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和云南省立第五中学合并,改称为云南省立昆华中学。在《昆华中学寒假抗敌宣传队纪念册》中,师生发出“读书不忘救国,共克时艰”的呐喊。

  七七事变后,多所高校南迁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云南省立昆华中学将校舍腾让给西南联大办学。当时,民主战士闻一多、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田方增、植物学家蔡希陶、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家顾震潮等均在云南省立昆华中学执教,他们贯通中西的学识和不凡的文人风骨,点燃了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938年进入云南省立昆华中学学习,研究生期间又回昆华园教授物理。

  云南省立昆华中学亦是抗战时期的文化阵地。闻一多在学校教授《诗经》《史记》《楚辞》《庄子》等内容,借古论今,启发学生要联系实际“开方治病”;讲授新诗创作时鼓励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民主运动服务;发表演讲时,强调学生要关心时局。学校邀请抗日将领到校讲解“国防建设”等抗战形势,学校校友会公演戏剧为前线将士募购药品。1944年,昆华学子响应抗战从军号召,先后有50余人报名参军。

  腾让校舍后,云南省立昆华中学师生疏散至玉溪。师生所住皆为临时校舍,师生在临时校舍里“因陋就简”,时任校长的徐继祖以“冰清玉洁之心、磐石砥柱之足、旋转乾坤之手、顶天立地之身”激励师生。1938年,学校利用寒假先后组织两支抗敌宣传队深入滇东南、滇西。师生吹着号、唱着歌、抬着宣传图进入集市,在热闹处演出抗日话剧,宣讲防空知识,谱写了一曲热血沸腾、齐心救国的赞歌。

  “成己成人,复兴民族,猛进群伦!”时至今日,《昆华校歌》仍在传唱。云南省立昆华中学的师生用青春续写读书报国的生命乐章,他们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战士,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民族栋梁。如今,当初穿透硝烟的激昂旋律,跨越半个多世纪化作“信仰的力量”,时刻激励着新时代的学子。

  4 育人兴邦 传承“科教兴国”的使命

  无论哪一个时期,昆明市第一中学始终将国家需求融入育人实践。从1949年到2005年,昆明市第一中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完成了从“读书报国”到“科教兴国”的使命传承。

  1950年,云南省立昆华中学与龙渊中学、昆华师范附属中学合并,正式更名为“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学”。1952年,学校建立党支部,开设政治课,改设教导处,党领导下的党政管理体制正式确立,为昆明市第一中学的发展锚定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方向。

  同时,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进行教学改革,推行班主任制,建立教研组,加强备课小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倡导减轻学生负担,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少而精、启发式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还促进物理小组、美工组、气象小组等学科活动小组建设,体育运动蔚然成风,学校足球、体操、田径运动员代表昆明市参加全国比赛。1953年,学校入选云南省首批省级重点中学。

  在党的领导下,昆明市第一中学迅速融入国家建设大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全校516名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与此同时,学校积极践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办校办工厂,在校外开垦50亩荒地,在校内种植35亩蔬菜,还组织师生参与金殿水库等基建工程。随着办学方向调整,工人、农民子女及少数民族学生不断增加,学校顺利完成向社会主义中学的转型。昆明市第一中学以服务国家建设为使命,为一方土地培育了数以万计“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建设者。昆明市第一中学校友戴永年院士始终铭记“一中打下的学习基础与思想根基”,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带领团队在云南组建了我国首个真空冶金实验小组,破解了资源利用的难题。1979年,他主持研制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成功问世,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形成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的理论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矿冶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2007年,戴永年院士回母校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题写了“立于德、成于学、展于创、益于民”的十二字寄语,激励昆华学子为人民做实事。

  1984年,学校正式定名“昆明市第一中学”,以更大的魄力开启教育创新之路,开展对外交流,创办音乐班、园艺班等,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新路径。在包容创新的氛围下,学生社团百花齐放,校园文化精彩纷呈。学校发展成为昆明市体育传统项目(游泳、田径、武术、足球)学校。1993年,昆明市第一中学获评云南省一级完全中学,不仅彰显着跻身云南省前列的办学水平,更意味着一条“校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长”的新路径已然成形。

  跨越半个世纪,昆明市第一中学用实践证明:一所边疆学府的使命从来不局限于课堂的方寸讲台和四壁,而是要将育人兴邦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地上。当学校的声誉传遍红土高原,昆明市第一中学“科教兴国”的使命早已在一代又一代师生的接力中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5 百年征程 书写助力云南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代表历届校友为昆明市第一中学题词“百年昆华,桃李天下”,开启了这所边疆学府的新百年征程。进入新百年,昆明市第一中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用集团化办学、文化传承、多元特色,演绎新时代的学校精神,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别示范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国家级别荣誉。

  百年前,一大批留学生从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走出去,立志“出其所学以救吾滇”,百年后,昆明市第一中学赓续传统,于2009年创办国际部。国际部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迄今,已输送上千名学生进入多所世界名校深造。

  在推动学生多元化成长的背景下,昆明市第一中学积极开展艺术、体育特色教育,立足培养文化、专业双优的“双拔尖”艺体人才,为热爱艺术、体育的学生提供了多元“赛道”。多名毕业生被国内一流艺术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海外知名艺术院校录取。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昆明市第一中学认为,真正的教育创新,既需要扎根土地,又需要仰望星空。面对云南基础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难题,昆明市第一中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开启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实践。昆明市第一中学校长赵灿东表示:“昆明基础教育的崛起,关键不在一级完全中学,而在县域中学。通过帮扶办学,昆明市第一中学不再是孤独的领跑者,而是引领大家一起奔跑。”

  2019年,昆明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成立,目前已覆盖昆明市11个县区,集团在校生超4万人,成为云南基础教育规模较大的教育集团。集团核心理念是“内培外引、共享共赢”,既保留县域中学的文化底色,比如石林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宜良县第一中学等既加挂昆明市第一中学的牌子但保留原名,又利用昆明市第一中学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依托“教学管理统一、考试评价统一、教学资源统一、教育教学活动同步”,县域中学与昆明市第一中学实现一体化运作,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今,改革成效正在凸显: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从普通中学跃升为云南一级一等高级中学,嵩明县第一中学、富民县第一中学等帮扶县中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站在120周年华诞的新起点,昆明市第一中学正以集团化办学与新高考改革为双翼,让学校精神落到实处,承担起新时代的使命。正如校长赵灿东所言:“中学是理想的孕育之地,真正的学校要有根、有魂、有担当。”昆明市第一中学的“根”在百年传承的文化基因中,“魂”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践行中,“担当”在助力西部教育发展的使命中。

  昆明市第一中学这所百年名校赓续传统,踏上新时代新征程,书写着发展的新篇章。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学校将一直秉持“教育以为国,立德以为人”的精神,服务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昆明市第一中学)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