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 星期二
武汉文理学院
数智赋能 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汪亮亮 张蕾 施慧丽

  清晨的坡寨山,朝霞初起、薄雾未散,应和着声声鸡鸣,来自武汉文理学院的学生们,已经井然有序地开启了一天的劳动实践课程。在本地农户的指导下,他们正熟练操作着各种农具,进行果蔬种植、土地翻整、灌溉系统搭建等农事活动。

  “以前总觉得编程才是技术活,现在发现种地同样需要智慧与耐心。”“要是能用代码编写程序帮我们锄地就好了……”劳动间隙,学生们与当地农民围坐交流,一面总结自身心得体会,一面了解传统农业面临的劳动力短缺、种植效率低等现实困境,为后续在相应环节进行科技创新探索提供精准目标靶向。

  将劳动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学校早已形成常态。2020年,武汉文理学院将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扎实的劳动实践能力、崇高的劳动精神品质、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劳动道德素养作为核心目标,构建并实施了“五化并进、五育融合、五维一体”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创新与实践探索,在育人维度、实施路径和资源整合上进行了一系列立体化拓展,运用数智技术为劳动教育多方位赋能。

  武汉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杜永成表示:“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通过数智赋能和产教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乡村振兴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文理力量。”

  扎根田野,在实践中探索“五维一体”劳动教育体系

  2025年5月13日,武汉文理学院黄陂·坡寨山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正式揭牌。作为湖北省3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之一,该基地前期投入达2600多万元,可同时容纳500名学生进行集中劳动实践。以实践项目为驱动,基地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需求,设计了具体的劳动任务,如农业种植、手工制作、社区服务等。与此同时,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每年200万元的劳动专项经费,保障劳动实践活动长效开展。

  为了全面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学校不仅将劳动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时与学分要求,还大胆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单一模式,首创了“五化并进、五育融合、五维一体”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

  “五化并进”,通过劳动教育一体化、劳动实践基地化、劳动教学标准化、劳动师资专业化、劳动管理数智化的实施路径,破解理论与实践失衡困局。

  “五育融合”,以劳动教育为载体,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培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实践路径,构建协同共生的育人体系。

  “五维一体”,统筹目标、内容、方法、保障、评价五大核心要素进行体系化设计,五个维度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形成“目标引领—内容分层—方法创新—保障有力—评价多元”的闭环生态。

  武汉文理学院副校长杨灼芳介绍,该模式实现了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发展,具有创新性、示范性,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经过四年多的持续深化与迭代优化,该劳动教育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成效显著,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辐射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目标维度,学校致力于确立涵盖劳动观念、能力、习惯、精神及创新意识的目标体系,培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激发学生在劳动中勇于探索和创造的创新意识。

  内容维度,将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开发跨学科劳动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和实践领域。

  方法维度,采用项目式学习,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劳动项目,以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多样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保障维度,通过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制定劳动实践安全管理制度,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等。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运行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实践场景。

  评价维度,学校构建了全过程四维劳动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把评价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设置参与度(30%)+实践成效(40%)+反思深度(20%)+创新表现(10%)的权重,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优化教学策略,确保劳动教育实施质量和效果。

  科技赋能,用模型算法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

  当算法模型与阡陌农田相遇,当专业代码与锄头犁耙共鸣,一场充满科技温度的教育革新正在田间地头悄然上演。

  由武汉文理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策划的“算法赋能农业,科技扎根土地”主题实践活动,自2025年5月以来,已组织该院2023级所有本科生奔赴武汉坡寨山劳动教育基地,通过将计算机专业课程深度融入劳动教育,积极探索科技兴农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当锄头遇见键盘,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在这里找到了试验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彭瀚宇团队,以单片机为核心开发出了智能农业环境监测系统。据介绍,该系统可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大棚环境的远程智能调控。而学院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成立的算法优化小组,则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基地作物生长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经过大数据计算,小组成员设计的种植密度优化方案,预计可使农作物亩产在基地现有基础上提升8%至1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字化时代给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紧扣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学校将数字劳动、产教融合等新形态融入教育体系,开发了“劳动+科技”“劳动+社会服务”等前沿实践内容,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适配性与实践价值。

  通过构建数字化劳动实践场景,引入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赋能作用。同时,联合企业开发产业级实践项目,使学生在解决真实生产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形态的认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不仅如此,依托学校自主搭建的劳动教育课程数据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即可进行模拟规范化劳动实践。让劳动教育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同时,轻松实现智能化管理与评价。

  在绿意盎然的茶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专业课让学生们直呼过瘾。授课教师将“数据结构”中晦涩的图论知识,转化成了无人机植保路径规划的实际案例。学生们手持茶篓,一边学习传统制茶工艺,一边通过茶园地形建模理解算法原理。这种沉浸式教学不仅让抽象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多学科融合创新的热情。

  “劳动教育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武汉文理学院劳动教育课程负责人张蕾表示,探索“人工智能+农业”的产学研新模式,不仅展现了科技赋能农业的无限潜力,更彰显着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我们将持续通过这种有益的劳动教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力争把坡寨山基地的实践经验推广到更多地方,也让学生走出校园之时,能够将论文写在更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张蕾说。

  知行合一,让掌心的茧痕成为学生蜕变的“精神烙印”

  “以前总觉得劳动就是简单的体力活,但参加完‘乾坤大挪移’‘霹雳无敌手’,亲手翻土播种、劈柴生火后才发现,每一份收获都需要智慧和协作。”“这些劳动印记是我们青春的勋章,在‘我家厨房’炒出人生第一盘菜的那一刻,我似乎开始明白了父母日常操劳的不易……”“看着自己种的菜苗在春风里舒展叶子,特别有成就感!”

  从“乾坤大挪移”“霹雳无敌手”到“我家厨房”,学生们口中的这些活动,正是武汉文理学院劳动教育实践的部分内容。“霹雳无敌手”项目,以手工劈柴为主,不仅是体力的挑战,更考验学生意志。“乾坤大挪移”,则包括锄地、播种、摘菜、运送柴火等劳动任务,主要考查协作配合能力。而“我家厨房”项目,则让学生们体验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大家分工明确,洗菜、切菜、点火、烹饪,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当一盘盘色香味俱佳的饭菜端上桌时,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劳动的果实,脸上笑容洋溢。

  近年来,武汉文理学院认真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建立“课程—实践—评价”的劳动教育闭环路径,并将学生劳动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致力于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学校积极践行科技赋能与乡土浸润相结合的劳动育人新路径。2023年以来,已累计开展乡村振兴项目32个,帮助各地农村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基地8个;通过技术培训、电商服务等方式,孵化乡村电商创业团队23个。

  以深化产教协同为原则,截至目前,学生通过参与“劳动+社会服务”场景,已推动校企合作落地项目12个,参与企业劳动实践项目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超200万元;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为乡村设计规划方案46份,改造乡村公共空间20余处,不仅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让乡村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升级,还打开了“教育—产业”双向赋能的育人新格局。

  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全校志愿服务参与率从40%提升至82%,累计服务时长超12万小时,学生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显著增强;宿舍卫生达标率由65%提升至92%,生活自理能力考核优秀率提高28个百分点;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优秀率从35%跃升至62%。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涉及劳动实践类的项目获奖数量也增长150%以上。

  “当数智技术与传统劳作在田野间碰撞交融,武汉文理学院的学子们以掌心的茧痕与代码的温度,拓展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他们在田间调试智能设备,于地头分析农业数据,将‘新农具’‘新技艺’融入劳动实践,既锤炼了专业本领,更涵养了劳动精神。这种‘泥土味’与‘科技感’交织的成长印记,是高校劳动教育深耕时代土壤的生动注脚,更彰显了文理学子以劳赋能乡村振兴、以智书写青春担当的时代风貌,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探索了新模式。”杨灼芳说。

  (汪亮亮 张蕾 施慧丽)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