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 星期二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破局·融合·共生 探索现代学徒制改革新路
李绪永 刘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正面临深刻转型。为避免校企合作“两张皮”、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的情况,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轨道交通与汽车工程专业为试点,探索出一条“破局·融合·共生”的现代学徒制改革新路,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制度破局

  打破校企合作壁垒

  “校热企冷”不利于产教深度融合,学院认为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构建权责清晰、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共同体。

  学院主动作为,在轨道交通专业建设中牵头成立黄河流域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企业共建“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双院长制”。理事会由校企高层共组,统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核心事项,企业从合作的“配角”转变为育人的“主角”。企业不再仅投入资金设备,更将一线的检修标准、运营规程等“活知识”转化为教学标准,深度融入专业核心课程。

  学院创新“双向奔赴”的师资机制,专业负责人受聘为企业技术副总,企业高管则担任教学院长;企业技师驻校授课,学校教师入企实践,确保教学与岗位“零距离”。在汽车工程专业,学院联合百度、吉利等企业,共同开发“智能网联汽车故障诊断系统”等产品,技术成果转化率超60%,形成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评价是改革的“指挥棒”。学院引入企业主导的多元评价,在实习考核中,企业导师评分权重占40%,并借助大数据平台生成学生“能力成长画像”。近3年数据显示,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由行业平均3.1个月缩短至1.6个月,企业满意度达92%。

  要素融合

  重构人才培养范式

  产教融合的本质在于人才、技术、信息、文化等要素的深度融通。学院着力突破传统教学壁垒,系统重构协同育人新模式。

  学院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线性教学逻辑,建立“做中学、学中创”的螺旋式能力提升路径。在轨道交通专业,创新实施“四阶锻造”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从虚拟仿真实训起步,经核心工艺掌握、真实维保工单承接,最终参与企业技改项目,实现技能阶梯式提升。在汽车工程专业,全面推行“三真”教学模式,以真实工单驱动课程模块重组,以真实产品检验技能水平,以真实项目激发创新思维,促进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

  为支撑教学模式创新,学院投入580万元建成22个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站,覆盖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等核心领域,真正实现“教学即生产、课堂即车间”。建成“5G+工业互联网”智慧工作站,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将企业生产线实时数据接入教学场景,使教学资源更新效率提升65%,设备综合利用率超过90%。

  更深层次的融合体现在文化层面。学院将企业6S管理标准全面融入日常实训教学,这种沉浸式的职业文化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责任观念和团队精神,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生态共生

  实现多方价值共创

  学院认为,只有构建多方共赢的良性生态,才能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因此,学院创新实施“双导师+双认证+双晋升”机制,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学生毕业时,除获得学历证书外,还可考取企业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融通”。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设立“工匠新星—金牌技师—首席专家”的职业发展阶梯,优秀毕业生可优先进入合作企业关键技术岗位。近3年,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70%进入产教融合企业,涌现出省市级技术能手12人,真正实现了技能成才。

  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学院构建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闭环体系。年均向合作企业输送技术骨干500余人,企业优先录用比例达95%;同时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量达1.2万人次,年创收超800万元,显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牵头组建“黄河流域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和“济南市汽车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50余所职业院校、20家行业协会和80余家龙头企业,实现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基地共用、证书互认。3年来,共同体内校企联合申报省级以上科研课题数量增长110%,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职业教育新生态。

  从“破局”到“共生”,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历程表明,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践有赖于系统性的改革与生态构建。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破局—融合—共生”改革模式,进一步拓展产教融合广度和深度,着力建设扎根济南、辐射黄河流域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李绪永 刘燕)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