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都市全力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背景下,如何为区域产业升级精准输送“精操作、能攻坚、善创新”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摆在地方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联合成都市总工会、行业领军企业,历经多年探索,创新性提出并实践了“以人为本、以教赋能、以产驱动、以城为基”的“人—教—产—城”融合育人理念,走出了一条校城联动、产教共兴的协同育人路径。 理念引领:构建“人—教—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面对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学院意识到技能人才培养必须融入城市发展脉络,与产业同频共振。因此,“人—教—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为装备制造工匠培养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根本遵循。 以人为本是价值旨归。学校高度重视产业工人培养,将其视为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所有培养环节的设计都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展开,致力于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为其构建可持续的职业发展通道。 以教赋能是关键路径。学校重构了产业工人的成长阶梯,将教育过程深度嵌入其从“生手”到“匠师”的终身职业发展全过程,通过系统化的培养路径,为产业工人的能力跃升持续赋能。 以产驱动是核心引擎。学校将产业规划、技术变革、岗位标准直接转化为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专业群随产业链动态调整,将企业真实项目、前沿技术、先进工艺转化为课程模块与实训案例,从源头上杜绝了教育与产业“两张皮”的现象。 以城为基是坚实底座。为打通从“工”到“匠”的成长通道,学校主动对接成都市总工会,旨在融合学校“职前学历教育”优势与工会“职后职业培训”职能,共同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由成都市总工会代表城市主动“搭台”,投入专项资金,提供组织保障,学校则联合装备制造企业共同打造实体化公共实训平台——成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不仅解决了平台建设的资金与资源难题,更将人才培养提升到服务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确保了育人方向与城市发展同向而行。 路径重构:首创“纵横贯通”全周期工匠成长新体系 遵循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学校突破了传统分段式、单一化的培养模式,依托成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这一物理载体,创新构建了“纵向进阶、横向增值、全程贯通”的立体化育训新路径。 “四进阶”实践体系,实现技能纵向筑基。对标成都工匠技能要求,依托工匠基地开展模拟实训→跟岗实训→生产性实训→技术攻关,构建四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精准培育学员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岗位能力、创新能力,确保技能根基扎实稳固。 “五活动”常态开展,实现能力横向增值。基地内常态化开展新技术培训、高水平技能竞赛、权威性职业技能鉴定、市场化产品中试和群众性研创活动,这“五活动”帮助学员紧跟技术变革、淬炼技术技能、获得等级认证、转化创新成果、激发创造潜能。同时,成都市总工会积极组织“工匠训练营”,并结合“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及“工人思政大课堂”等活动,弘扬工匠精神。 “全周期”成长服务,实现职业生涯贯通赋能。学校积极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落地“多证融通”及“求学圆梦”学历素质提升计划,为广大产业工人提供从技能成才到学历提升的全周期服务与保障。 机制创新:打造“工会+校企”多元协同育训新样板 学校依托成都市总工会的组织优势与资源整合能力,在全国首创了“工会支持、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协同育训新机制,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成都模式”。 线下实体平台由学校联合市总工会共同投入上亿元资金建设而成,占地2.5万平方米的成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由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负责日常运营与管理。基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体化运营,成功集聚了2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32个工匠大师工作室和3家科研院所,成为集教学、培训、竞赛、研发、服务于一体的高能级产业赋能平台。 线上服务平台依托成都市总工会职工普惠APP,打造“成都工匠学院”线上专区,发布技能人才信息、技能资源与技术服务内容,实现线上预约、资源匹配、学习跟踪等功能。配套建成工匠实训基地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成都工匠能力标准模型,实现训前有规划、训中有跟踪、训后有评价的闭环管理。 成都市总工会除资金设备支持外,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工匠训练营”,融入“劳动美”“工人思政大课堂”等活动。学校则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负责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标准制定与质量管理,确保育人过程专业、系统、高效。 这一创新机制有效整合了政行企校各方资源,形成了目标一致、权责清晰、利益共享的育人共同体,为培养高素质装备制造工匠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丁天霞 梁钱华 于翔 余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