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求与“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双重背景下,材料学科亟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扎实专业素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依托山东省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等10余项省部级教学改革课题,系统开展油气能源特色鲜明的材料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专业思政引领—专创融合赋能—产教协同提质”的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思创融合,构建“专思创”协同育人专业思政体系 依托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将材料报国、石油精神等育人元素融入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实践活动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发了材料改变生活、材料时事新闻、材料科学家与石油报国和材料前沿动态等100余个专业思政案例,以德塑心强意识,以理育识筑基础,以文培元强素养,以工铸魂强创新,将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专思创”协同育人的专业思政体系,建成“材料工程基础”等山东省思政示范课程,实现专业建设与思政建设的有机统一。 专创耦合,形成“课训赛”一体化育人模式 以“课”赋能,以“训”强能,以“赛”砺能,通过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建设,实施“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综合实践”分阶段、阶梯性的实战训练,搭建“技能—专业—综合”学科竞赛体系,形成“课—训—赛”一体化的专创耦合育人模式。 课创耦合:通过新生研讨课、创新创业课、学科前沿讲座等激发学生创新使命感,埋下创新火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厚植创新文化土壤;运用数字教材、知识图谱、AI模型、AR技术构建专业智能教学矩阵,数智化赋能“工程材料学”等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和一流课程建设,促进知识内化迁移与能力进阶。 训创耦合:建立覆盖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制备—加工—结构—性能—应用”全流程的实验教学平台及具有鲜明油气特色的实验体系,通过材料基础实验、材料专业实验、腐蚀与防护综合实践、材料工程创新实践和材料专业综合设计,实施分阶段、梯度性的基础训练、专业训练、专项训练和综合实践,加强实战演练,提升学生工程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赛创耦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多维融通,以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等国家级别学科竞赛为驱动引擎,搭建“技能—专业—综合”梯度性学科竞赛体系,将竞赛内容融入课程与实训,形成“课—训—赛”闭环培养机制,实现创新素养与实战能力的双维提升。 产创结合,搭建“培孵转”递进式实践育人平台 聚焦油气能源行业需求,通过课程筑基、实习实训赋能、科研和创业实践提质,搭建“培育—孵化—转化”递进式实践平台,培育想创、能创、敢创、会创的创新人才。 产教结合: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0余名、海外兼职教师5名,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研讨,实施“行业认证标准导入—企业真实项目嵌入—学科前沿技术反哺”的专创融合和产教融合示范课程建设,实现课程标准对接行业标准、教学案例融合工程案例,培育创新理念。 校企结合:开设工程训练与创新、认识实习、热加工实习和专业实习,搭建四年不断线的专业实习体系。基于“基地共建—项目共研—人才共育”的理念,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16个,共同开展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打造“认知—实践—创新”递进式工程实训体系。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将企业课题转化为实践项目,实现“真题真做”。 产创结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高端化工与能源材料产业学院,聚焦行业痛点,实施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成果验题的培养路径。通过金属创意工坊、跨学科大创项目、科研实践等载体,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创意—培育—孵化—转化”的全链条培养。 项目实施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成国家一流课程2门、山东省一流课程6门,出版教材7部,获省部级教学奖励3项。学生获国家级别学科竞赛一等奖40余项,近3年学生就业率保持高位,升学深造率达61.8%,47%的毕业生投身国家能源材料重点领域,成为破解深海、深地油气开采以及极端环境服役材料等技术难题的生力军。教学改革入选山东省劳动教育典型教学案例,被10余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形成了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创新人才育人模式。 (王彦芳 冯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