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视窗
2025-09-29 星期一
暨南大学
创新构建研究生思政教育“共同体”
邓双全

  近年来,暨南大学聚焦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培养,立足校情、紧扣国情、观照世情,打造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引导学生“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加强顶层设计 打造“育人共同体”

  学校强化“大思政”理念,出台《暨南大学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打破“单一教学主体、单调教学方式、单线管理模式”的固有思路,构建起“立德树人—部门联动—院系协同—师生参与—全域育人”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链条。将全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和灵活应用,凝聚“导师、辅导员、学生骨干”三支队伍,构建协同育人的互动机制。导师层面,实施研究生导师“大先生”培育计划,开展师生午餐会、“师生杯”体育赛事等文化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辅导员层面,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办法,鼓励辅导员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立人群分类、内容分层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发挥辅导员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联结支撑良好的导学关系,引进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嵌入研究生纵向管理工作。学生骨干层面,办好研究生党员“忠信笃敬”班和实施“研究生骨干领航计划”,做好“选苗育种”,构建校院联动的研究生示范群体培养长效机制,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聚焦系统集成 融通九大资源

  破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散化、碎片化、同质化”问题,有效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作用,是推动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体制保障。暨南大学在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协同优化九大资源,破解育人资源分散的问题。一是红色资源领航,构建百年校史校情认知框架,传承和弘扬暨南红色基因。二是职能资源联动,聚合“大思政”优化协同管理支撑平台。三是课程资源筑基,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强化理想信念目标。四是科研资源汇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科研探究的深层融合。五是服务资源扎根,延伸基层服务育人链条。六是实践资源淬炼,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堂”育人模式,强化使命担当目标。七是网络资源赋能,构建云端思想政治教育矩阵,讲好中国故事。八是融创资源拓展,促进内地学生、港澳台侨学生、留学生三类研究生在交流互鉴中多元共融。九是文脉资源传承,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坚定文化自信。通过资源集成,实现思政各要素联动,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

  凸显品牌引领 发挥示范效应

  基于九大资源的集成联动,学校创新培育并形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领航—理论宣讲—实践创新—多元共融”特色系列品牌,构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矩阵。品牌联动发力,形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经验性到规律性的科学化发展。

  一是上好一门研究生红色校史思政大课。学校创新开展研究生“思政第一课”品牌活动,促进“四史”学习教育与校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实现“硕士—博士”各层次研究生全覆盖,给学生在入学初、学期初系好理想信念的扣子,传承和弘扬学校精神——“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发扬爱国荣校传统。连续7年开展书记、校(院)长“思政第一课”活动,覆盖研究生8万人次。“红色暨南 薪火相传”育人品牌系列活动,获评教育部门文化育人创新工作案例,全网阅读量超200万,引导研究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二是建好一个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基地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叉学科博士点,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格局。组建青马志愿服务队,组织实施研学活动,设计研学课程。基地与南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建立常态化的联系协调机制,每年在南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开展基层理论宣讲10余场次。6年来,累计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的研究生1000余名。

  三是办好一个研究生党员“忠信笃敬班”。暨南大学党委以“忠信笃敬”校训为精神内核,连续9年开展研究生党员“忠信笃敬班”。通过线上线下教育、考察调研、技能训练、岗位实践、导师结对等方式,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推进优秀研究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以强化优秀研究生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联合优秀港澳台侨研究生开展“忠信笃敬、暨青同行”系列学习活动,强化内地和港澳台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思想引领工作。为了将培育成果辐射到更大范围,学校党委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分别在人文、理工、医学、经济、信息、化材、新闻7类学科中举办优秀学生党员“菁英班”,打造“1+7+X”多元组织育人新平台,校院两级共培养500余名优秀研究生党员。

  四是带好一支研究生骨干领航队伍。经过8年的培育探索,学校打造了“一核两翼三向四化”研究生骨干全方位、立体化培养模式。项目构建起“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以及“课余+周末+假期”的全时段育人格局,确保教育和培养的连续性与全面性。通过高水平研究生骨干育人平台构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骨干,用实践项目锻造青年骨干,推进内地研究生与港澳台侨研究生沟通交流,培养出一批爱国爱校、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项目目前开展至第六期,已培养优秀研究生骨干540余名,获批学校首批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学员累计荣获国家级别奖项22项、省级奖项45项、校级奖项326项,发挥出强大的示范引领价值。

  五是筑好一个研究生主题宣讲阵地。长期以来,学校鼓励研究生以探究视角、思辨精神和生动时代话语诠释党的创新理论,打造“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生讲思政课比赛。积极发掘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强化思想引领,提升政治素养,将专业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做到以赛促学、以讲促行、以行促效。9年来,研究生讲思政课比赛参与人数超2000人次。研究生主讲的思政课公开课作品获得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全国二等奖等100余项荣誉。研究生讲思政课比赛系统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宣讲阵地,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青年智慧。

  六是搭好一系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平台。依托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带领研究生围绕网络舆情和涉外安全领域开展智库与决策研究,组织开展“文化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10余场,培养研究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先后与山东省沂蒙干部学院等共建60余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基地和校地共建产学研平台,定期选派优秀研究生骨干开展研习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青年红色讲解员培训、主题式考察实践等,做好思政育人“大文章”,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

  提升探究能力 实现内在自觉

  从实践效能来看,提升研究生的探究能力能够有效激发主体意识,推动研究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向主体转变,破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的问题,实现从“外在灌输”到“内在自觉”的转化。

  一是在“主动学”的过程中提升自主思辨性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性探究能力。研究生在主题宣讲团、讲思政课比赛、党史校情知识竞赛等活动中开展自主思辨性探究,以分众化、互动化、常态化宣讲,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学生党支部、进团支部、进社团、进宿舍、进实验室,促进研究生实现“学习者—讲述者—践行者”的身份转变。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国家级别思政教学研究平台,引导研究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沿性、基础性研究。

  二是在“创新学”的过程中提升实践创新性探究能力和数字赋能性探究能力。依托国家一流研究生课程慕课群、研究生“1+2+X”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矩阵,进一步激发研究生利用数字技术嵌入学业探究全流程。2025年,暨南大学立项了14个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课程项目和82项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人工智能专项),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人才培养走向深入。此外,学校还通过开展国情调研大赛、国情研习营等实践活动,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堂”育人模式,加强实践资源淬炼,鼓励研究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是在“融合学”的过程中提升历史思维性探究能力和文化主体性探究能力。暨南大学是我国内地规模较大的港澳台侨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立足百年校史和生源多元、思想多元、文化多元的校情,学校以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中国文化之旅、“话剧里的思政课”等文化育人品牌为引领,激发研究生传承弘扬暨南精神,促进港澳台侨研究生与内地研究生同向融合,提升历史思维性探究能力和文化主体性探究能力。

  “我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担当文化交流互鉴的使者。”来自中国香港的暨南大学博士生陈童现在是一名本科生辅导员,从受教育者到成为“育人共同体”的一员,她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浸润式引导。陈童担任广东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主席一职,这让她对新时代青年使命有了更深切的体悟,也让她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近年来,暨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育人成果丰硕。以研究生思政工作为支撑的学校育人品牌连续多届入选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有关项目,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专题报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做法。该模式深化了研究生对世情、国情、党情、校情的认识,增强了研究生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和文化认同,进而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转化,为持续不断培养有理想信念、有使命担当、有文化自信的具有侨校特色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邓双全)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