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星期三
湖南省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创新三维一体育人模式 培养陶瓷新匠人
瞿孝林 朱树桃 沈言锦

  湖南省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位于湖南省醴陵经济开发区,毗邻瓷谷。学校创办于1987年,是一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园区,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职业人才摇篮、新兴产业引擎、国家中职名校”的发展定位,通过依托当地产业发展根基,深耕陶瓷领域职业教育,创新“技艺·美学·商学”三维一体育人模式,为中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技艺筑基,按需育才增本领

  醴陵作为“中国陶瓷之都”,陶瓷产业是经济“压舱石”,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区域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培养适配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是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为此,学校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导向,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培养陶瓷新匠人”的职业教育目标,探索构建了“技艺筑基、美学赋能、商学拓界”体系,形成“教学—实训—创作—应用”的闭环。

  技艺是陶瓷人才的立身之本。传统的陶瓷技艺培养是以“师带徒”为主,但在产业升级与教育转型的背景下,这一传统培训模式已与时代的发展脱节。因此,学校以“传统工艺+现代技术”重构课程,开设了“釉下五彩彩绘技艺”“陶瓷拉坯成型”等传统课程,将传统工艺拆解为可考核的技能单元;增设了“数字化陶瓷设计”等现代课程,让学生掌握数字化建模、智能生产的技能。与20余家当地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课堂”,实施工学交替。学生在湖南醴陵红官窑瓷业有限公司参与国宴用瓷辅助生产,在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操作智能化设备,熟悉企业标准。同时,推进“课证融通”,引入“陶瓷装饰工”“产品设计师”等职业标准。2024年,学校的毕业生“双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毕业证)持有率”达95%,企业反馈其“上手速度比同类院校的毕业生快30%”。通过因材施教,按需育人,既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又让学生掌握了过硬本领,实现了“毕业即就业、上岗即熟练”的职业教育目标。

  美学赋能,浸润文化铸品质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但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中,相关技能训练与美学教育割裂,学生缺乏对陶瓷历史文化、设计美学的认知,导致作品缺少特色与辨识度,附加值低。为此,学校以增强学生审美与文化表达能力为目标,通过整合“陶瓷文化+设计实践”课程,构建美学课程体系。

  一是文化浸润打基础。学校开设“醴陵陶瓷史”“中国陶瓷艺术赏析”课程,组织学生走进渌江书院、古窑址采风,将“飞檐斗拱”“冰裂纹”等元素融入设计,赋予作品地域特色。二是校校合作提能力。学校与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引进高校的师资与项目,开设“陶瓷产品设计”“文创开发实战”课程,带领学生参与中秋文创礼盒开发,掌握“创意到产品”的生产全流程。三是实战转化见成效。学校组织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文创市集活动。2024年,学校学生创作的“醴陵窑文化马克杯”系列获奖作品被多家企业量产,实现了“设计—量产—热销”的闭环。

  商学拓界,链接市场强思维

  产业转型需要“全链条人才”,但在学校传统的职业教育中,专业学习与商业认知培养脱节,以致毕业生仅懂技术,缺乏市场扩展、商业运营等能力,为此,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链接市场需求,培育学生的经营思维,补齐商业能力的短板。

  学校以“实战教学+创业孵化”模式构建了商学体系。实战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开设了“陶瓷电商运营”“直播营销实战”等课程。在“直播营销实战”课程中,学生小组负责直播间选品、策划、售后等环节。联合湖南醴陵陶瓷产业园区建立了“学生创业孵化中心”,通过免费提供场地与导师支持,培育“醴陵小瓷匠”等项目,带动学生就业。此外,学校还定期邀请企业专家举办讲座,如湖南塔木德瓷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分享出口认证标准等,帮助学生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三维一体育人模式的创新构建,实现了多方共赢。学校累计输送人才1.2万余名,缓解了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等诸多荣誉。

  未来,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将紧扣醴陵陶瓷行业发展趋势,深化三维一体育人模式建设,培养更多“懂技艺、有美感、会经营”的陶瓷新匠人,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瞿孝林 朱树桃 沈言锦)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