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星期三
海南师范大学
建强本科专业 彰显师范本色和地方特色
王标 邵晨

  海南师范大学立足教师教育主责主业,紧扣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与基础教育提质双重需求,通过构建专业集群、优化专业布局、强化评估评价,打造与国家战略同频、与区域发展共振的学科专业新生态。

  构建专业集群,办好师范教育

  作为海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核心力量,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和优势,构建布局合理的三大专业集群,即基础学科专业群、特色学科专业群与交叉学科专业群。三大专业集群构成专业发展的3个层级:核心层为基础学科专业群,包括学校传统教育、文史、数理等专业,将其做精做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四有”好老师。学校现有65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26个,占比达40%;所有专业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其中师范类14个,占比达78%,基本实现对中小学师资培养学科的全覆盖。支撑层为特色学科专业群,主要包括数字经济、文化旅游、体育休闲、艺术、法学等专业,聚焦提质增效,服务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拓展层为交叉学科专业群,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教育、区域国别学等专业,着眼融合创新,对接新时代教育发展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的分层发展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攀升,近3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素质评价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师范生的“专业教学能力”“师德师风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核心素养评价满意度均在98%以上,充分彰显了学校出色的人才培养成效。

  优化专业布局,服务区域发展

  学校积极响应海南省建设“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和海南自由贸易港“4+3+3”重点产业布局发展需要,成立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与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为契合自由贸易港建设在数字经济、网络安全、文化传播、体育健康等新兴领域的人才需求,学校主动增设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国际新闻与传播、足球运动4个本科专业,有效填补了相关领域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对与自由贸易港建设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予以撤销或停招,近3年,学校对公共事业管理、物联网工程、舞蹈表演等11个专业进行关停,总体专业调整比例达28%,有效提升了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再者,学校为促进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推进相关专业转型与融合,构建“师范+行业”人才培养双路径,将金融学、会计学、酒店管理3个本科专业调整为师范类专业。这3个专业转型为师范类专业后首次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同比增长超200%,社会反响强烈,有望缓解海南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短缺问题。此外,为积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校还积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主修+辅修+第二学士学位+微专业”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设36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覆盖文、理、工、艺多个学科门类,所有专业学生均可修辅修专业和学位。近期又陆续开设家庭教育、跨境电子商务、AI+影像创作等微专业,进一步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复合能力提升需求。

  强化评估评价,提升专业质量

  学校将评估评价作为专业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主动建构“一本二标三阶四主五步六维”的质量保障体系,强调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个目标,关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3个阶段,强化校级领导机构、部门(学院)领导、教师和学生4个主体作用,落实质量标准、质量监控、质量评价、质量反馈和质量改进5个环节,狠抓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和管理6个维度的管理和评价,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监管。学校人才培养坚持OBE教育理念,将毕业生的核心能力指标分解为可量化的评估要素,定期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确保教学环节与毕业要求及培养目标持续对标。除了内部评价,学校还积极采用外部评估评价弥补自我评价的局限。例如,学校自2019年积极开展师范类专业评价以来,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5个专业已顺利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思想政治教育、英语、体育教育3个专业正在接受认证,预计3年内学校所有符合认证要求的师范类专业将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此外,学校还在积极推动相关专业申请工程教育认证。学校引进第三方机构依据各专业状态数据进行专业年度评估,以及对各专业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毕业生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评价,相关调查报告结果作为专业优化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

  未来,海南师范大学将持续强化师范本色和地方特色,健全专业动态调整与长效优化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海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自由贸易港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王标 邵晨)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