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结合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关乎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力和人才竞争力,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创新构建“本色·特色·底色·红色”研究生特质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学生创新创业的经管本色、彰显学生行业特色、深化学生工程底色、赓续红色血脉,最终形成了地方行业工科院校“创新创业牵引、三师合力、四元协同、五维同育”经管类研究生特质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行业工科院校经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提出基于“知识迁移能力和跳跃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 经济管理学院紧紧围绕“学科交叉、价值塑造、敢闯会创”的精神内核,通过“经管类+理工类”课程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校企资源融合及专业知识与红色文化融合“四融合”,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利用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创新平台托举、国赛省赛提升及科技项目引领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跳跃能力;政府部门支撑、高校主导、企业载体和社会评价“四位一体”,共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在学科竞赛方面成果丰硕,获“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奖项5项、中国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奖项10项、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奖项14项、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奖项3项、“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奖项10项、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奖项5项、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奖项5项等。 创建“专业科学教育与行业特色教育”深度融合的“三师合力”人才培养体系 经济管理学院建设“课程教师+专业导师+行业导师”的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教师以专业教育所需的科学知识贯穿理论课程教学全过程,专业导师以行业所需的创新思维贯穿课外学术研讨全过程,行业导师以解决行业企业实际难题所学行业经验贯穿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依托“三师”力量,组建了6支学科交叉的科研创新团队,出版了《航空服务营销》《航空经济》等20余部航空特色经济管理系列教材;设计了30多个航空事业管理案例,建设航空报国思政素材库,打通“教材—课堂”壁垒,形成航空元素植入教学内容的特色内容体系;与航空企业共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的教与学,开发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及其在江西的实践”“低空经济前沿专题”“航空公共事业管理”等特色课程,获批3门研究生省级优质课程,30名研究生考取国内外名校博士。 构建“政校企所”“四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 经济管理学院充分调动校内外各方资源,实现多方合作“动力”与“利益”的平衡,达到产教深度融合。紧跟产业发展新动态,加强顶层设计,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制定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在培养实用型、紧缺型、技能型人才上下功夫,以学科链、专业链积极对接产业链,培养知识结构合理、拥有“专业理论能力+技能实践能力+创新与市场能力”的各类人才。以学校为主体,依托行业、企业,建立一批集“教学实习基地、校外导师来源基地、学生就业基地、教师企业研修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于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 探索以红色文化传承为内核的“五维同育”思政教育路径 经济管理学院积极挖掘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航空报国元素与教育、科技、文化资源相契合的要点,让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航空报国行动贯穿课程思政全过程,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五维同育”路径,增强学生爱国爱赣、扎根红土的家国情怀和航空报国的使命担当。一是“英模丰碑”,着力引导大学生对英雄模范的礼赞和推崇;二是“青马引领”,着力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三是“朋辈互喻”,着力激发大学生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四是“活用文物”,着力以珍贵革命文物引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核心内涵的深刻理解;五是“馆校跨界”,通过馆校融合,让“沉睡的历史”以更接地气、鲜活化的形式入脑入心。近年来,学生获批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项目20余项,学院MPA学生党支部、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生党支部获评校级优秀学生党支部。 (舒长江 黄蕾 潘建树 郭建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