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星期二
将价值引领有机嵌入技术技能培养全过程
侯红梅

  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中实现技术技能锻造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而课程思政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以教育家精神为内核,推动教师重塑“人生导师+技能导师”的双重角色,构建“对话+共生”的育人生态,实施“真情境+全过程+深融合”的教学范式,从而将价值引领有机嵌入技术技能培养全过程,切实突破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的实施瓶颈,切实回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五育融合”的时代要求。

  重构“人生导师+技能导师”的角色观。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理想信念铸魂、道德情操塑形,承担好“人生导师”与“技能导师”的双重角色。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政治立场。教育者对国家教育方针的深刻理解与坚定践行,是确保职业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立教之源。要以理想信念为统领,坚定自己的政治使命,坚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辩证统一。

  恪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操守。要以德立身,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要以行示范,做产教融合的践行者。

  怀揣“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和“技能报国”的价值理念。要通过“国家战略—行业标准—职业规范—课程目标—教学设计”的融通转化,将“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具体化为专业培养标准,将抽象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规范,将“技能报国”的价值理念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将行业失信案例开发为教学资源,履行好“人生导师+技能导师”的双重角色,从而将人才培养的政治属性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深度融合,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时代新人。

  重构“技术对话+情感共生”的育人观。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既做专业理性的智慧型实践者,又做心怀温情的仁爱型引路人,在教学相长中构建师生相济的育人生态。要紧扣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立足课程思政视角,构建“技术对话+情感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实施“专业筑基—情感润泽—发展共生”的育人实践。

  以专业发展构建思政对话生态。通过项目任务、情境模拟等载体,践行“做中学、做中教”,与行业同频共振。以“人生导师+技能导师”的双重身份与学生建立直接的平等对话关系,在倾听与回应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产教对话中进行价值观浸润。

  以仁爱为魂培育职业共同体。教师要秉持“有教无类、精准施教”的教育理念,具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拥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素养,以爱润心,做学生的引路人。通过情感投入构建“协同共生圈”,打造情感共同体,不断研究和实践如何促进学生技能习得与职业素养双重提升,推动学生与社会、他人和谐互动,从而与学生一起成为职业教育生态的参与者。

  以发展为要打造师生共育样态。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和研究,以研厚学,做技能与品德并重的培育者,不断将育人案例转化为研究成果,以育人实践反哺自我成长。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在技术服务中培育家国情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自我提升。

  重构“真情境+全过程+深融合”的教学观。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秉持“躬耕教坛、甘于奉献”的笃行态度,践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行企校协同育人、做中教渗透思政的一体化教学新范式。

  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躬耕不辍构建产教融合新场域。主动深入产业一线,以扎实的行动推动教学场域与生产现场深度融合。对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精心的“教学化”改造,依据育人规律,对生产流程进行教育性重构;将企业工作站改造为多功能育人平台,使其拓展为融教学、实训、研发于一体的育人平台。通过教育者的躬耕实践,实现产业逻辑与教育目标在空间、内容与文化上同频共振,为学生营造“学即所用、用即所学”的成长环境。

  以全过程为主线,弘道追求贯穿价值塑造全周期。将价值观培育作为系统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引领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强化育人主体的协同之力,共同肩负起“以文化人”的使命;共构“技术技能—思政要素”映射矩阵,为每一项专业能力匹配其应承载的职业素养,明确“以何文”“化何人”的内在关联;共定技能达标与素养养成双维标准,共建企业评价与思政考核双轨记录,最终形成一个贯穿始终、循环反馈的育人闭环,确保弘道追求渗透于人才成长的每一环节。

  以深度融合为路径,德技并修成就中国工匠大格局。以“躬耕态度”强化育人能力,以“弘道追求”锚定育人方向,促进教育要素与产业要素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紧密协同,将冰冷的“技能点”转化为有温度的“育人点”。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通过系统化教学设计,将宏大的价值理念落实为学生实训中的“每一次规范操作”和未来职业中的“每一份执着坚守”,从而实现从“知道”到“做到”再到“做精”的贯通,在润物无声中实现技术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最终培养出真正德技并修、胸怀天下的“中国工匠”。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项目“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样态及效能提升研究”[BIA210204]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