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强在竹林指导学生制作紫砂壶
|
|
陶瓷装饰实训
|
|
学生作品展示
|
宜兴是中国陶瓷产区之一,有着“陶都”的美誉。江南盛夏之时,宜兴市丁蜀镇前墅牛角山的前墅古龙窑再次点火。随着非遗传承人徐秀棠大师等人落锤开窑,一批身着工服的年轻人正屏息迎接柴烧后的陶艺作品——他们既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金牌选手,也是刚在“智慧作坊”云平台接到行业订单的创客。此时此刻,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都紫砂现代产业学院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强正与青年教师同台授课,课堂实时连线27个“中心作坊”,1500余家小微作坊共享课程直播。这一幕,正是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探索19年的乡土陶艺人才培养“宜兴模式”的缩影。 “土经验”炼成“金标准”:标准共制引领人才培养 “过去,家家有绝活儿,户户各不同。现在打开手机,统一标准一目了然。”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说。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契机,联合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将“现代非遗传承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牵头研制“陶瓷设计与工艺”国家专业教学标准、“陶瓷装饰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紫砂陶器”国家标准等9项国家标准与省级标准,把作坊里口耳相传的“土经验”升级为可复制、可推广的“金标准”。 标准不能只挂在墙上,更要活跃在云端。在“智慧作坊”云平台上,每一道工序都包含视频示范、参数对照和在线测评等内容。学员“闯关式”学习技艺,系统自动生成“技能画像”,并与企业用工需求实时匹配。标准体系全面落地后,产品一次合格率由78%提升至94%,订单履约周期缩短22%,为乡村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坊师傅”成为“产业导师”:混编师资助力协同创新 “技能大师+资深学者+文化名家+教学名师”构成了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特色鲜明的“四维混编”结构化师资团队。学校党委书记薛宇表示:“过去是师傅带徒弟,现在是导师带团队。”为了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学校创新“一师三证”制度:导师同时拥有学校聘书、作坊席位和项目聘书,并在课堂、作坊、村落进行三岗轮训。目前,团队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8人、全国技术能手4人。90%以上专任教师具备“教学+研发+服务”的复合能力。 学校推行“1+1+N”团队攻坚模式,让课堂与生产线无缝衔接:1个产业项目由1名大师传技、1名教授析理和N名学员实践。2020年起,谢强大师班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攻关“紫砂技艺创新与文化艺术融合表达及产业化项目”,累计申请专利25项,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直接带动35家作坊产值翻倍。 “千室万坊”结成“产教联盟”:网格聚坊带动集群崛起 宜兴市的乡村中遍布着多个家庭作坊,过去“小而散”,如今“聚而强”。学校坚持在地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为龙头,按照“地域相邻、技艺同类”原则,把散布在各个村落中的1500余个家庭作坊划成27个网格,每个网格设1个“中心作坊”,辐射周边30—60个小微作坊,形成“校坊联动”分布式产教联盟。 学校创新推出“四维五星”分层模型,依据产能、技艺、教育、文化4个维度对“中心作坊”进行星级评定。系统根据作坊的星级,精准匹配订单、课程与导师资源,师生团队线上接单、线下驻坊,帮助作坊在实战中提升综合能力与星级水平。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五星级中心作坊”负责人范泽锋表示:“将平台接到的订单同步拆分到周边小微作坊,可以明显提升产能,交付周期缩短近一半。”“一张网调度,一条链共赢”让小微作坊实现降本增效,8个村落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由此,宜兴乡村紫砂年产值突破百亿元。 “学历跃升”转向“终身成长”:课程体系贯通闭环育才 “80后”学员童健2020年通过社招班入校学习,2022年获得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冠军,2023年获评全国技术能手,2024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童健的成长轨迹,正是“宜兴模式”助力陶艺人才终身成长的生动注脚。 学校系统设计陶艺人才阶梯化培养通道,联合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南京艺术学院等,深入实施“3+3”中高职衔接、“3+2”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并与宜兴市丁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联合开设社招班,推动职校学生与作坊工匠同堂学习、协同创作,实现学历与技艺双提升。同时,学校面向广大从业者开展社会培训,构建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在“绝技绝活精进”模块,由技能大师领衔“行走工坊”开展驻点培训;在“文化修养筑基”模块,由专家学者开设“陶都文脉”讲堂,线上线下联动授课;在“职称赛事晋升”模块,举办“竞艺育才”特训营,行业及学校“双导师”精准辅导;在“管理运营赋能”模块,开展“陶业新力”创客实践,以实战项目破解作坊经营难题。四大模块学分互通,供学生自由选学,已累计培训乡村陶艺人才2万余名,培育乡村振兴高级人才200余名。 “县域盆景”转升“全国风景”:“宜兴模式”辐射效应明显 学校牵头成立全国非遗文化传承职教联盟,通过召开年会、组织竞赛、举办展览等方式,将“宜兴模式”向全国100余所高职院校推广。江西、浙江、云南等6个省的80余所院校先后来校调研,“宜兴模式”的在地化复制陆续启动。学校的育人成果被写入《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并获得“中国技能大赛——轻工大赛突出贡献奖”。 如今,紫砂产业已成为宜兴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西望村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颁发的“国际壶艺村”认证,紫砂产业发展情况被权威媒体报道百余次,“紫砂导师团助力乡村振兴”等话题全网阅读量超千万。 “教育链、产业链、乡土链三链咬合,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帮助村民致富的‘金山’。”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薛宇说。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教育之路激活非遗基因,以数字之能放大产业能级,让更多“小作坊”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钱江涵 李斌 陈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