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星期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以阳明文化赋能现代工匠培育
陈荣荣 朱建良 武俊儒

  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创新团队——人文类阳明实学研究创新团队深入挖掘阳明文化的育人价值,紧紧围绕“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念,依托绍兴“阳明故里”独特的地域优势,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校通过成立“阳明实学研究院”、开设“绍兴市大学生阳明文化传习班”、培育“大学生知行社”品牌社团、建设校园文化景观以及深化产教融合等多维路径,将阳明文化全面融入育人全过程,形成了文化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深度融合、具有工业院校特色的“文化+育人”新路径。

  培根铸魂: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引领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将阳明文化传承创新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通过成立“阳明实学研究院”,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系统开展学术研究,为文化育人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近年来,研究院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以《阳明实学思想及其对近代以来工科办学的影响》在阳明心学大会“阳明心学与胆剑精神”分论坛作主题分享,发表了《阳明实学思想中的“求是”精神》等多篇学术文章。学校将“明德敬业、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阳明文化建设有规划、有步骤地系统推进。

  润心育匠:阳明文化赋能职业心理与人格塑造

  学校将阳明文化“致良知”“事上磨炼”等理念深度融入育人体系,构建起“普查—团辅—干预”一体化心理赋能机制。通过心理健康普查、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等团体辅导,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与职业适应力。创新开设“知行合一:心理委员助人素养修炼”课程,强化师生心理助人队伍“事上磨心上练”的实践能力;依托“吾心光明”理念开展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职业使命感。

  深融互嵌: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创新协同

  学校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3个维度出发,深入挖掘阳明文化与专业教育的内在契合点,构建了“显性+隐性”双线并进的课程体系。在显性课程方面,开设“阳明心学与明清实学——晚期儒学八讲”等特色课程,与绍兴市图书馆联合举办“绍兴市大学生阳明文化传习班”,培养在绍高校大学生“阳明文化传习员”100余名;在隐性课程方面,学校将阳明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如工程类专业结合“格物致知”阐释工匠精神,管理类专业援引“致良知”解析职业规范,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塑造的有机统一。

  实践淬炼:“知行合一”理念的立体化践行

  学校着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阳明文化实践体系,以“大学生知行社”品牌社团为引领,拓展多元实践平台,形成了“校内+校外、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育人格局。结合“大学生知行社”实践育人特色品牌,持续丰富实践形态,推动阳明文化从理念认知向行为习惯深度转化。校内实践层面,学校建有王阳明雕塑等实体景观,营造浸润式文化环境,持续开展“知行力”训练营、阳明文化主题宣讲、阳明诞辰纪念等一系列活动,实现文化育人广泛渗透。借助多元化实践平台,学校将阳明文化深度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实现了文化育人全覆盖。

  场域重构:文化育人的机制创新与平台建设

  学校打造多元实践场域,成立“劳模工匠学院”,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以“事上磨炼”理念构建工匠榜样浸润机制。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项目、观摩实操和大师分享,在具身体验中培养职业精神,实现阳明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依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和工学交替培养,推动专业技能与职业伦理共生互促,培养出50余名德技双馨的“浙江杰出工匠”。在毕业生中,涌现出以个人名字命名“操作法”的朱佳龙、毕业两年即享受副教授待遇的“金牌教头”邵思程、参与“长征”运载火箭项目研发的陈臻等杰出工匠代表。

  产教协同:阳明文化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学校积极构建“文化引领、产业赋能”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将阳明文化融入校企协同育人全过程,形成了“实训实习、竞赛集训、岗位实践、回炉特训”四段渐进式的“匠术锤炼”育人路径,联合区域龙头企业,探索“专业群+龙头企业”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与校外企业共同开发“知行合一”实践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领悟“事上磨炼”的真谛,系统挖掘阳明实学“经世致用”的思想精髓,实施“订单班”“冠名班”“技能提升班”等多种形式的交替轮训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阳明文化育人沃土,以文化为纽带,以实践为桥梁,着力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坚定理想信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陈荣荣 朱建良 武俊儒)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