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保护、传承、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互鉴、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研究创新、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承担着独特使命,主动融入非遗事业,为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非遗传承创新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非遗事业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推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新专业名单,对高等教育深化发展和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从目前进展和效果来看,高等教育主动融入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完善学科专业体系,构建非遗人才培养链。一是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和区域非遗资源,设置相关非遗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构建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在硕士、博士阶段增设非遗方向,培养高层次人才,构建完善的非遗人才培养链。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非遗学科动态监测系统,构建智慧化学科管理平台,实时跟踪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转化等核心指标,为学科发展提供精准决策支持。二是整合现有非遗相关课程资源,构建涵盖非遗理论、技艺、管理、创新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体系,开设非遗与文化产业、非遗与数字技术、非遗与艺术设计等跨学科课程,打破单一学科局限,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开设非遗技艺实训、田野调查、项目策划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适应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校内外专家、非遗传承人编写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非遗教材,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教学,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材,注重教材内容时代性和本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非遗创新研发链。一是引进培养结合,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的非遗学者,同时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定期选派教师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培训班和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着力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开展非遗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支持教师申报相关科研项目,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二是打造“双师”教育团队,推进“参与式共建”和“融合式共享”教育模式。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作为兼职教师,参与高校非遗教学和实践指导,形成专业教师、非遗专家和传承人多方联动的教学体系,促进非遗教学和研究水平在非遗传承实践、技能提升、教学研究、创新设计、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三是完善评价机制,针对非遗专业教师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增加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贡献、非遗传承和创新成果等评价指标的考核权重,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非遗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工作。 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打造非遗传承活态链。一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非遗传承机构、博物馆、文化馆、企业等合作,为学生提供非遗技艺学习、传承、创新和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非遗的传承和创新过程,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二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非遗技艺研习、田野调查、项目策划和实施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参与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性文创产品,锻炼综合能力。三是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非遗教学,邀请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掌握方法和技巧,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鼓励学生开展非遗创新创业实践,创办非遗工作室、文化公司等,支持学生将非遗项目转化为商业项目,通过创业项目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 加强社会协同合作,形成产教融合共促链。一是加强与政府文化部门和非遗保护部门的沟通,了解非遗保护政策导向和需求,争取政府在政策资金、科研立项等方面提供支持,参与政府制定非遗保护和发展规划,承担政府委托的非遗普查、评估、保护方案制定等非遗研究项目和社会服务任务,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借助政府力量,推动与地方非遗传承机构、企业等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服务,帮助企业挖掘非遗的商业价值,合作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项目和服务,共同打造特色非遗文创品牌,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校企互利共赢。三是加强与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与社会组织合作举办非遗文化节等文化交流活动、非遗展览等非遗公益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提高社会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高等教育融入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高校应根据非遗事业发展的时代需求,积极作为,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事业在当代社会传承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院长。本文系陕西省年度软科学项目[2025KG-YBXM-046]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