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产业升级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57年,1984年改办职教,2005年升格为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并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机电分院,全面实施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多年来,学校始终紧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核心任务,针对传统职教中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教学方式单一固化等问题,积极探索数据驱动与差异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经过十余年系统实践,构建了“数智赋能·具身学习”差异化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方案。 创新理念:数据驱动与差异教学的有机统一 学校将数据驱动与差异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因材施教的现代职教实践范式:以数据驱动为差异教学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实现学情精准诊断、问题预警与发展预测;以差异教学为数据应用明确育人导向,依据学生知识基础、能力结构、兴趣特长等差异构建个性化培养体系。二者有机统一,为每名学生提供适配的发展路径与资源支持,推动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统一,突破传统经验教学局限,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发展,助力学校内涵式发展。 系统实践:“数智赋能·具身学习”差异化教学模式 学校系统构建“数智赋能·具身学习”差异化教学模式,全面推动差异化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上,建立“触发—重构—适配”动态迭代机制。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监测产业数据变化与岗位需求,通过“企业案例→教学项目→工单任务”和“竞赛项目→教学模块→实训项目”双路径转化,将真实生产元素融入教学。按“721”原则(70%稳定核心、20%动态更新、10%前沿拓展)持续更新课程,保障教学内容与产业同步,支撑差异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上,融合具身认知理论,设计“差异化五阶循环”学习流程:自主选择沉浸式场景、多难度模仿任务、实际操作差异化反馈、项目角色适配互换、跨域应用迁移创新,使学生在沉浸式工作场景中通过分工协作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系统推动学生个性化技能成长。 评价改革上,构建“过程监测—激励反馈—指导干预”三维数据评价体系。依托智慧学习平台全过程采集超百个班级、近5000名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通过积分、微证书等方式实现激励反馈,基于能力画像进行学情预警和资源推送。融通竞赛、岗位与教学标准,实现从结果评价向全过程、多维度、发展性评价转变,为每名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支持。 显著成效:育人质量与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综合成果上,近10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市级教学成果奖10项;开发校本教材1部,出版教材54部,主持市级以上课题66项(省级21项)。 学生发展上,近3年,获技能大赛世赛1金、国赛7金1银、省赛22金17银26铜,学校连续14年被评为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集体。培养五年制高职毕业生4532人,近3年就业率稳步提升,其中72.92%毕业生扎根盐城,服务区域发展。 师资建设上,拥有国家教师创新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师创新教学团队2个,建有江苏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5个、省级班主任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赛领军人才工作室10个,培养省教学名师2人、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2人、江苏工匠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 产教融合上,“盐城市装备制造职教联盟”获评江苏省示范性职教集团,“盐城市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入选江苏省首批培育名单,“装备制造大类+自动化类+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入选江苏省首批培养计划。建成“邂逅光影”电影机馆、“数智逐梦”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盐城市首家“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等一批高水平育人平台。 未来展望:深化差异化教学改革 学校实践表明,以数据驱动支撑差异教学,以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是新时代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数据驱动、差异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群与产业链”动态匹配机制,持续完善“数智赋能·具身学习”差异化教学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目标,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顾全 张彦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