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数字影像技术广泛融入艺术教育的背景下,鲁迅美术学院黑白影像教学始终坚持“以传统为基、向创新求变”的理念,面对技术传承与当代转型的双重挑战,积极创新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体系,剥离黑白灰的“复古”标签,着力培养学生既注重物质表达,又能输出观念的影像创作能力,取得了明显效果。 构建“技术—材料—叙事”融合的暗房实践教学体系 为破除学生对传统暗房工艺“过时”的刻板印象,鲁迅美术学院重点推进工业材料再造与传统工艺创新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此前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将精力集中于机械操作,虽然能倒背显影、定影步骤公式,却不了解银盐、显影液的物性质地,更不清楚显影液从20℃升至25℃会引发的效果变化,也未意识到相同底片因显影液浓度不同,会呈现高对比、低调或中间调的差异,难以打通技术与表达的壁垒。 针对这一问题,学院推出工业底片再创作特色项目,引导学生从遗弃的电力设施探伤底片中发掘素材。这些布满无规则裂纹、细线的工业档案自带浓重技术属性,稍作加工便能成为优质载体。学院要求学生先完成个人感光测定实验,以相同底片为对象,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显影液中开展定量对比实验,建立曝光曲线,掌握底片感光度及显影液浓度对影调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从机械记录转向积极思考,充分认识到提高显影液温度、延长显影时间的意义,让技术操作从程序性步骤转变为影像叙事的塑形手段。 同时,学生通过亲手调控显影参数,不仅学会了精准控制影像效果,更理解了技术背后的叙事可能性。如在作品《裂缝与链接》创作中,学生最初仅将工业裂纹底片当作素材,未融入情绪表达。学院启发他们进行思考,裂纹可象征电力设施的物理缺陷、人与人之间的鸿沟等,直到调整显影时间后,裂纹显露出破坏力量与隐蔽联系,实现了从工业技术文件到关注社会问题影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部分学生进一步突破单一媒介限制,尝试跨媒介试验,将金属硅粉混入显影液,形成独特颗粒纹理,再进行二次曝光,产生交错相融的虚实效果,甚至有学生将暗室操作的技术逻辑转化为多屏影像叙事结构,在黑白间演绎光明记忆。学院融合暗房实践结出硕果,多项学生作品入选省级以上展览,并获得优秀奖项。 以区域文化进课堂推动构图教学的本土转化 为摆脱传统构图规则对学生思维的束缚,鲁迅美术学院强调将材料特质与文化语境融入日常视觉训练,强调构图即思维,引导学生突破形式局限,让材料特征与区域文化成为构图的隐藏背景,赋予画面更深层的叙事紧张感。 在以黑锈为墨的教学实践中,学院先从解构经典入手,分析安塞尔·亚当斯的《月升》,其中月亮与教堂似被画框切割,黑与亮通过高低反差形成焦点,让学生理解反差对叙事的作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锈”的表达,拍锈迹与拍锈蚀机床能呈现怎样不同的故事,教他们用镜头语言诠释“锈”的意义。指导学生在黑夜中拍摄金属件,突出强烈虚实对比。曾有学生认为画面中的大黑块是“浪费”,尝试去除后却发现效果变差。他们通过对比调整前后,认识到黑色背景能让金属纹理与裂缝更显张力,正是这些“无用”的黑块体现了“时间侵蚀”的质感。随后,学院鼓励学生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拍摄锈蚀机床、金属构件等物象,用高反差、大留黑手法强化视觉张力,彰显“工业时光”的沉淀,让人感知东北重工业历史的重量。 学院还在课程中引入杉本博司的“时间切片”理念,指导学生开展长时间曝光拍摄,捕捉厂区人流与设备运动的痕迹,将动态时空压缩为静帧图像,以此传递工业记忆的流动与延续。受郭小明“以黑锈为墨”的启示,学院学生尝试将通辽当地的尘土、土壤与感光乳剂混合涂于玻璃板,曝光后形成兼具肌理效果与文化象征的影像作品,达到黑白色系与区域文化相互呼应,形成互为存照的效果,表达了区域气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创新“技术—观念—社会”三维联动教学机制 鲁迅美术学院不断完善“技术工坊—观念实验室—社会现场”“三位一体”的教学闭环体系,打破技术教学与概念培训分离的困境,努力推动学生实现从操作到思维、从课堂到社会的跨越。 在技术工坊环节,学院保留暗房基础操作,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增设“工艺实验日”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完成基础冲洗流程,还鼓励他们进行材料创新实验,用咖啡、铁锈等非传统材料配制显影液,探索影调变化的多重可能。有学生将沙质土壤与感光剂混合,形成独特颗粒质感,如同“炼金术”般,真切感受到材料的魅力。 在观念实验室阶段,学院创新设立影像装置工作坊,引导学生将二维影像扩展至三维空间。有学生提出奇思妙想,将工业底片放大后贴在透明亚克力板上,借助灯光投射,在墙面上形成流动画面,巧妙将“电力传输”的理念转化为具象的空间装置艺术,出色完成从平面摄影到空间装置的创造性转换。 鲁迅美术学院致力于把社会现场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出口,组织学生深入沈阳工业遗存,拍摄老厂房、旧设备及工人生活场景,结合田野笔记与声音采集,完成影像民族志创作。有学生将老旧探伤底片加工成透明装置,搭配访谈老工人的声音录音,构建出充满工业记忆与光影魅力的艺术空间。一批毕设作品也以“底片+音频”的形式,形成具有多重感知维度的艺术装置,在校外展览中引起广泛关注。 鲁迅美术学院通过系统推进传统工艺与当代语境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不仅实现了黑白影像技术的有效传承,更在媒介创新与社会介入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学生作品在多个专业展览和艺术竞赛中获奖,学院黑白影像教学体系也逐步成为国内艺术院校中的特色范式,充分彰显了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与观念引领价值。鲁迅美术学院一系列实践充分表明了黑白影像教学的核心不是单纯传授技法,而是要让黑白影像超越简单的现实再现,成为重构世界认知的工具、连接技术与人文社会的视觉纽带,最终培养学生以影像思考时代、用创作回应现实的能力。 (白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