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广附”)经过近20年的持续实践,以“致广大·尽精微”为核心理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与系统思维,从细微处入手实现价值内化。学校立足学生主体,构建大德育实践体系,实现从单向灌输到主体参与、从零散活动到系统整合、从管理约束到成长赋能的三重转变,破解价值悬浮、主体缺失、协同不足等难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德育实践范式。 活动三“自”让学生站到德育课程正中央 学校打破传统德育工作中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将学生视为意义建构的主动参与者,从学生视角开展德育工作。学校提出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大德育实践范式,让学生自组织、自设计、自反思,实现从“教道德”到“育全人”的转变。 自组织:开展如“元宵庙会”“爱心嘉年华”“全明星篮球赛”等活动,各项活动从前期策划、学生动员,到过程组织、总结反思,均由学生全程自主完成,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更让活动因精准贴合学生兴趣而焕发光彩。 自设计:鼓励学生将校园文化以艺术设计的方式植入日常用品,深化对学校的认同感。例如打造钥匙扣,让校园标识与萌小虎俏皮神态巧妙结合;让学生参与“校服创意设计”,将校旗元素融入校服装饰,展现青春活力与广附特色。 自反思:“研学营”贯通全学段,在文化溯源、非遗体验、科技探秘、公益践行中记录所见、碰撞思想,于行走中深化家国情怀,将德育内化为“胸怀家国、敢为人先”的自觉行动。 四维路径全域覆盖,打造永远的集体记忆 学校通过“大情境·宽场域·多场景·名场面”四维路径,实现德育的全域覆盖与深度浸润。 大情境创新课程设计:构建“国防科技课+德育生活包+线上‘心’微课”校本课程。如“国防科技课”涵盖科技参观日、红色研学周等6个模块,年覆盖学生超5000人次,真正将国家安全意识融入体验学习。 宽场域打通校家社边界:打造“30分钟德育生活圈”,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校家社契约”运作机制。学生社区服务时长可兑换“实践币”,年均开展校外思政实践活动超200场。 多场景支持个性化成长:在校内打造毕业纪念园、钢琴角、心灵驿站、萌小虎文创工作室等十大实体育人场景,每年举办文化活动超百场,学生参与率达98%。 名场面塑造集体记忆:全年贯穿“礼赞生命”“艺美生活”等仪式感十足的活动。如“广附好声音”由书记、校长和学生同台展演,直播获百万点赞。 可视化、增值性评价让道德成长点滴可见 为破解“重结果轻过程”的德育评价难题,学校以“生命成长共同体”为理念,构建双轨并行的数智评价体系,形成“行为量化—积分累积—多元激励”的闭环激励。 可视化评价系统:以时间轴绘制学生成长轨迹,建立“品德行为、学术成果、文体表现、社会实践”四大维度为核心的“4+X”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行为向积分的自动换算,自动标记学生成长关键节点,进行校长勋章等即时激励式评价。 增值性评价载体:打造“广附时光银行”“广附币”双轨表现性、增值性的数智评价。学生通过品德行为、学术成果、文体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正向行为获得积分,并按照师生协商达成规则获得相应面值的“广附币”。“广附币”兑换分为实物与精神两类:实物为萌小虎文创工作室自主设计的校园文创;精神奖励则是解锁活动权限,获取院士讲坛入场券、申请“爱心嘉年华”摊位、增加图书馆借阅量、担任“广附好声音”大众评审资格等。 总之,学校的大德育范式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土壤、以系统为支撑,以过程增值评价为导向,实现了宏观价值与微观实践的有机统一,为中学德育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样板。学校通过德育实践实现了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在科创、奥赛、国防体育等竞赛中累计获奖超3000人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输送优质生源,为区域德育创新与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系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