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作为连接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的重要纽带,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思维训练的深度。在教学中,琐碎的“是不是”“对不对”等浅层提问,不仅难以触及思维本质,更会让学生陷入被动应答的窠臼。如何让课堂提问更有策略、更高效呢?笔者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锚定目标,让提问扎根文本 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避免游离于文本核心之外的形式化追问。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类似“小女孩擦了几次火柴”“最后结局是什么”之类的提问只停留在信息检索层面;而转化为“为什么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会看到不同幻象?这些幻象与她的现实处境有怎样的关联?”则能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象征手法,触及“现实苦难与精神渴望”的文本内核。 目标导向的提问设计,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的语文要素。在三年级“预测”策略单元教学中,可围绕“如何根据线索合理预测”设计阶梯问题:先让学生观察封面插图猜测故事内容(初步预测),再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描写狐狸的狡猾”(关联细节预测),最后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预测与原文情节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反思预测逻辑)。这种紧扣单元目标的提问链,能让思维训练始终扎根于文本解读的土壤。 搭建阶梯,让思维拾级而上 高阶思维的培养需要由浅入深的层次铺垫,提问设计应如同搭建阶梯,引导学生从具象认知逐步走向抽象思考。在《伯牙鼓琴》教学中,教师可先以“伯牙的琴声像什么?子期是如何描述的?”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接着追问“为什么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这体现了两人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最后升华至“子期死后,伯牙为何‘破琴绝弦’?这个故事为何能成为千古佳话?”促使学生从文化传承角度展开辩证思考。 层次化提问需要关注思维的转折点。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当学生列举两小儿的辩论的理由后,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两小儿的观点看似矛盾,却各有道理,这说明什么?”“如今我们知道了太阳远近的科学原理,是否意味着两小儿的辩论没有价值?”这组问题从“评判对错”到“理解矛盾”再到“辩证价值”,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巧妙地将思维引向批判性与创造性的高度。 留白互动,让思维碰撞共生 富有张力的提问应给思维留白,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碰撞,让思维火花持续燃烧。在《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中,当学生说出“王戎认为李子是苦的”后,教师不应急于判断,可追问:“假如你当时也在现场,会支持王戎的判断吗?”再引导学生结合“树在道边而多子”的细节进行反驳论证,在质疑与辩论中深化逻辑思维。 互动式提问还可借助生活情境激活体验。在《司马光》教学中,可设计角色扮演式提问:“如果你是司马光,除了砸缸还有其他办法吗?这些办法各有什么利弊?”这种将文本情境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提问方式,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实用性,又能在多元答案的碰撞中培养创新思维。 当学生的思维从“应答模式”切换为“探究模式”,提问便真正成了点燃思维的火种,而课堂也会成为培育高阶思维的沃土。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