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地理实践力”被列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考察、实验与调查等实践活动。然而,传统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践环节碎片化、与地方发展脱节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历经20年系统探索与实践,构建并实施了“价值引领·三阶三能·在地驱动”的地方高校地理师范生实践力培养模式,为实现“知行合一”的地理教师教育实践力培养提供了经过实践检验、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经验。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价值引领 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价值引领三层渗透法”,通过“课程教学—项目实践—文化浸润”三层机制,将价值塑造有机嵌入地理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全链条。在意志品质锤炼方面,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强化信念坚守与毅力培育。将国家安全、生态文明、人地协调观、班墨文化等思政元素,如盐化水般融入课程实践、野外考察与社会调研,打造了“地貌学”“地图与测量学”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人类活动课程思政案例”获评省级优秀案例。通过组织“中学教学名师讲坛”“扎根乡土的教育者”报告会等多样化活动,深化师范生“为何而教”的价值体认,坚定其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和长期从教、奉献乡村的教育情怀。学院累计组织师生200余人次赴多地开展支教与社会实践,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新时代地理师范生矢志不渝的责任使命与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三阶三能”深度融合,重构实践体系 构建“基础认知—专项训练—综合实战”三阶递进、螺旋上升的培养路径,有机融入并加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与数字应用能力“三能”培养。依托见习、演习、实习、研习“四习”贯通机制和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培养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联动、多能力协同。以数字技术为黏合剂和赋能器,将GIS、遥感、VR/AR等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与实践,开展模块化训练和项目化教学,培养出能胜任智能时代中学地理教育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地理教师。 在地驱动多元协同,激活区域资源 秉持“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理念,构建了“高校—政府部门—中学”协同育人共同体,与枣庄市第十六中学等20余所地方中学、教研机构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深度挖掘和利用枣庄区域特色资源,如红色资源、岱崮地貌、运河文化等,编著了《枣庄地理》等系列乡土教材,将独特自然与人文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引导师范生深入本地开展教育实习、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实现“学习—服务—贡献”良性循环,有效增强了师范生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与热爱家乡的情感认同。 成果丰硕,应用广泛,示范效应显著 学生素养全面提升。学生荣获全国GIS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等国家和省级奖项100余项;主持国家创新创业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超70%,毕业生从教比例超过80%,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以上;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0%左右,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主持“卓越地理教师培养模式”等省部级教改项目12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2项,获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项,发表教改论文40余篇。2024年,地理科学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示范辐射广泛深远:成果模式被湖北大学等10余所省内外高校借鉴采纳;援疆实习支教团队获评“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辐射效应。 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价值引领·三阶三能·在地驱动”地理师范生实践力培养模式,是扎根地方、回应国家战略、创新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也为新时代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建设与改革、培养卓越中学地理教师提供了一定参考经验。 (王满堂 李中军 孙盼盼 杜霞 陈晓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