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依托矿业工程学科的深厚积淀与优势基础,紧密围绕自治区矿产资源发展战略任务,积极探索面向本科院校的现代产业学院安全应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院坚持“问题导向、协同育人、实践育才”的改革思路,着力破解实践教学薄弱、课程体系与产业脱节、协同育人效能不足等突出问题,系统构建“三堂三融一线”协同育人范式,为提升安全应急治理能力和矿业现代化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教育供给保障。 范式引领,构建“三堂三融一线”教学模式 学院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创新构建理论教学堂、实践教学堂、创新创业堂“三堂”教学体系。通过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紧贴行业标准与岗位能力需求,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衔接;依托20余家企业共建的“驻企教学工作站”,采用校企联合实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与岗位适应能力;构建“理论奠基—实践淬炼—创新突破”的递进式培养体系,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发现挑战、提出创新方案。“三融”涵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城校融通。学院以建设“政产学研用”融合共同体为抓手,打通校内课程与校外资源的壁垒;丰富教学资源和案例库,将新的科技和前沿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与包头市政府部门、周边企业和社区互联互通,提升社会安全和应急服务能力。此外,学院将安全伦理、安全文化、应急心理等模块贯穿教学,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安全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融合赋能,构建政校地联动育人共同体 对标包头市政府部门《包头市推动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学院联合包头市应急管理部门及大型企业,获批工贸行业安全风险防控联合创新应急管理部门重点实验室,强化“政校行企”多方联动育人机制。通过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四链驱动”,构建企业导师来源地、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就业基地、教师企业研修基地和教师产业合作基地“五类融合”产教基地,系统推动教学资源共享与人才供需精准匹配,形成政校地合作联动的长效机制。 “五化”协同,课程教学体系深度对接产业 针对传统课程体系与产业脱节、前沿技术滞后等问题,学院对教学内容进行阶梯化重塑,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数智化和教学环境实战化,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五化”协同构建多维动态适配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平台等工具,显著提升教学互动性与个性化水平,课堂满意度提升至92%,有效增强了教学的行业适应性与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三维并进,人才素养与创新能力协同发展 学院构建“基础知识—职业素养—科技创新”三维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教学评价改革、课程思政融入与竞赛育人常态化。在教学考核中引入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转化;将安全文化、安全伦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课程全过程,系统提升学生的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整体育人效果显著。近5年,学生荣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创比赛奖励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20篇,4名学生荣获“乌兰夫奖学金”,每年有3—5名学生被免试推荐到国内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团体提升,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齐头并进 学院坚持“以教促研、以研强教”的建设理念,持续推动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教师获批校级一流课程5门、思政示范课程2门和智慧课程3门,荣获全国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成果优秀课程二等奖1项,获批各类教改和党建项目2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出版规划教材5部和数字教材1部;荣获自治区级教学比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2项,获第十九届“包头青年五四奖章”1项和“包头市课程思政研讨室”1个;获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到款30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示范带动,持续推动教育辐射与成果共享 学院积极发挥示范辐射效应,“三堂三融一线”人才培养范式被多所高校采纳,教师针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成果受邀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报告30余次,受到业内广泛认可。学院持续为包头市及周边企事业单位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教育等技术服务300余次,有效促进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助力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以产兴教、以教促产”的良性循环,持续为自治区安全应急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李松波 刘业娇 陈景序 任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