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改风采
2025-09-01 星期一
深耕农文旅沃土 育技能融合新人
——广西贵港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育人实践
邓勇 龙红燕 罗会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广西贵港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创新构建“旅游+”专业群,将课堂延伸至景区、村落与田间。10余年来,学校依托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不仅实现了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咬合,更成为助推地方发展的“技能引擎”,让职教之根深扎乡土,育人之果惠及城乡。

  立足乡土:在需求与使命的交汇点扎根

  桂平既有西山风景名胜区、广西龙潭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又有金田起义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既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又有全国较大的黄沙鳖养殖基地、广西较大的腐竹生产出口基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

  如何让职业教育精准对接农文旅融合发展需求?这是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多年来的核心命题。在2014年前后,学校面临着现实挑战,专业设置与农文旅产业链的咬合不够紧密,学生技能与“旅游+农业”“旅游+文化”的复合型岗位需求存在差距,实训场地难以覆盖从景区服务到农产品营销的全链条。基于此,学校依托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及4项广西职教教改项目等开展研究,开始探索一条既能夯实专业根基,又能服务地方发展的新路径。

  破壁融合: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新生态

  “要让学生既懂旅游服务,又通地方文化,还会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推广、营销等技能。”带着这样的育人目标,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依托“旅游专业为引领,文化传承与农业推广为两翼”的核心理念,推动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产业实践的有机融合。

  在专业布局方面,学校创新性地实施了“产业需求导向”的改革举措。与当地6家国旅单位、20家文旅企业、5家电商企业以及3个广西特色旅游名村、广西乡村振兴重点村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经过深入调研,建设中职生面向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等领域进行旅游产品设计、生产、品牌营销、服务的4个岗位群,并以此为基础优化专业设置,构建起中餐烹饪、食品加工工艺、电子商务的“旅游+”复合型专业群。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推行“文化赋能”的教学创新。将当地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教育资源融入德育课程;整合茶道技艺等文化资源,开设特色课程;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知识转化为实践性教材。在入学阶段,以本土文化课程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学习阶段,融入农业知识并实行跨专业选修;在实践阶段,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形成了“文化激情—农业浸润—实训夯实”三阶递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构建了“校地联动”的培养平台。以西山风景名胜区为中心,连接周边两个特色村落和16家农业企业,打造“景区+村落”实践教学基地。同时紧跟桂平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建立起覆盖桂平全域的实习基地,沿江开展水上旅游服务实践,在文旅核心区学习旅游服务,在主要农产品产地参与生产加工与推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了学以致用。

  硕果满枝:在服务地方中彰显职教力量

  经过10余载深耕,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结出累累硕果。人才培养“量质齐升”。2014年,旅游服务与管理、食品加工工艺专业共招生243人,2025年,“旅游+”专业群招生567人。学生在自治区级以上技能竞赛中斩获多类奖项,许多毕业生成为当地文旅行业骨干。

  在服务地方方面,学校成为乡村振兴“助推器”。学校开展“旅游+”专业群建设以来,“旅游+”专业群志愿服务团队深入乡镇开展技术服务112次,为20家旅游企业、10个示范基地解决62个技术难题,培训6000余人次,助企业增收5亿元。承接培训班86期,培训4000余人次,服务收入从2014年的100余万元,增加到2025年的1000余万元,为桂平获评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全面脱贫助力。

  从课堂到田野,从校园到景区,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创新实践让职业教育的光芒照亮了乡土振兴的道路。学校培养的不仅是技能人才,更是懂文化、爱家乡、能担当的“新农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续写桂平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邓勇 龙红燕 罗会肖)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