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改风采
2025-09-01 星期一
产业牵引 工科赋能
——山东工商学院探索构建新商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商工融合”培养新模式
杜曙光 白千文 姜超 殷金朋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的高层次新商科创新人才需求日益凸显。作为新时代教育革新的躬行者,山东工商学院依托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优势学科门类,积极响应产业需求,以学科交叉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逻辑起点,秉持“产业牵引、工科赋能”的育人理念,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在新商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商工融合”的“山商模式”。

  产业牵引:立足产业变革需求,重构育人理念

  聚焦新商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校以产业需求为锚点,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以校内外平台协同为桥梁,构筑学科融通、产教融合的育人生态。一方面,依托山东省数字经济轻量智算与可视化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未来智能金融工程实验室等省级平台,实现工科技术赋能教学过程对接产业场景、教学内容响应产业实践,推动育人理念转变;另一方面,联合山东捷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以数字商业产业学院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为媒介,鼓励学生参与“智能供应链”“跨境电商”“数字乡村”等横向课题;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将产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指标。

  工科赋能: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程体系

  学校聚焦产业发展痛点,立足工科赋能的核心理念,通过工科技术的深度嵌入,强化工科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创设工科赋能商科的特色课程体系。一方面,以经济和管理类专业课程为核心,跨专业共建涵盖专业特色模块、人工智能模块、实践创新模块、学科交叉模块的特色课程体系,辅以政策实践案例,聚焦能源经济、金融科技、海洋经济、应急管理等主题,将技术模块植入商科课程,推动工科逻辑与商科思维融合;另一方面,打通院系专业壁垒,通过学分互认、师资协作、项目共研、平台共用等机制强化工科赋能,通过研究生跨专业组队方式形成项目攻关团队,有机衔接课程体系和能力体系,让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提升运用新技术解决复杂商业问题的能力。

  “商工融合”:构建“三协同四嵌入五联动”的分层培养模式

  学校以“技术赋能+商科思维”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牵引,围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三协同四嵌入五联动”的分层培养模式,强化“政校行企”联动效能。以产教融合为牵引,通过构建校企实践指导教师团队、跨专业组队等方式,搭建“学科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协同”育人生态,使学校、企业、地方形成育人合力。构建“产业专家嵌入师资队伍、产业痛点嵌入课程内容、产业项目嵌入案例教学、企业用人标准嵌入毕业要求”的“四嵌入”培养机制,让新商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循序渐进中夯实交叉学科知识基础。建立“师资联动、虚实联动、学赛联动、平台联动、评价联动”的“五联动”支撑体系,有机整合师资、课程、平台、评价等要素,激发“政校行企”深度合作动力,确保各环节紧密衔接、高效运转,保障高层次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落地见效。

  成效显著:新商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现多维突破

  历经多年探索与实践,学校新商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商工融合”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广泛影响。

  近年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就业质量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同步提高。研究生先后获得“尖烽时刻”全国商业银行管理模拟大赛特等奖、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赛区一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300余项;入职大型国有银行、科技公司旗下金融公司等机构,其复合型知识结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素养获得用人单位好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跨界资源建设能力显著提升,培养模式特色明显。跨学科、跨行业导师团队中,获评省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产业导师等10余人。获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近30个,立项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与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等60余项;与山东捷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开发前沿课程、共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共研解决产业真问题的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该模式获得了联合单位和各院校的广泛认可,相关联合培养基地获评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新商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示范引领作用与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未来,山东工商学院将持续深化新商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商工融合”模式改革,培养直面产业需求的新商科高层次创新人才。

  (杜曙光 白千文 姜超 殷金朋)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