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高校新风
2025-09-01 星期一
湖南文理学院数理学院
创新“1233”路径 培养高素质人才
向绪言 邹庆云 曲孝海 曹前

  湖南文理学院数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需求,以师范类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为切入点,针对以往人才培养与地方数学教育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与协同育人实效性不强、学科创新与教学实践转化能力不足等三大痛点,创新构建了“一核两翼三线三协同”的“1233”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培养路径。“一核”是指核心目标,即培养具备“高尚的师德情怀、扎实的数学基础、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卓越中学数学教师;“两翼”是指同步强化数学课程与教师教育及实践课程(理论基础和教学能力),打破“理实割裂”的困境;“三线”是指结合数学、数学建模和师范生技能3个竞赛特点,借助“三线”竞赛联动“课堂革命”与课程建设,构建素养培育的内生闭环;“三协同”是指同时深化高校、政府部门、中学“三方协同”,打造“四共三双”的校地合作机制,实现能力跃升的跨界循环。

  依托“一核两翼”,打造“四维融通”育人生态

  湖南文理学院数理学院依托“一核两翼”,通过“数学名师进校园”把握教育前沿动态,创新“课程浸润—实践淬炼—价值引领”思政育人模式,将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学生制作“非牛顿流体”等微党课,组建“两弹一星”宣讲团、“绿叶舟”志愿服务队、创客空间,在社会实践中培育教育情怀。在此基础上,学院精心打造了“四维融通”育人生态,以“课程思政铸魂、学科素养筑基、实践育人强能、创新驱动赋能”为四维支柱,通过系统化设计与场景化渗透,实现了“理实一体”与“价值—知识—能力—创新”的全方位培养。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在实践中锤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培养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线联动”,构建素养培育的内生闭环

  湖南文理学院数理学院的传统培养在学科深度、创新应用与教学转化3个维度上存在缺位。在此背景下,学院依托数学建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通过数学竞赛拓展数学学科深度,利用数学建模竞赛搭建数学创新应用的桥梁,通过师范生技能竞赛落实数学教学转化,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创新性地实现“三维补位”的无缝对接。学院在“理论—实践—反思”循环中螺旋式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最终形成具有数学特色的“课堂赋能—竞赛淬炼—教学迭代”素养培育的内生闭环。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在实践中锤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通过构建“基础培训—校赛选拔—国赛冲刺”三级培育体系,湖南文理学院数理学院在近10年的“三线”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学院共获得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二等奖13项,省级奖项70余项,数学竞赛和师范生技能竞赛省奖近200项。此外,学院还孵化了学生创业项目3个,获得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率达到了40%,发表论文30余篇。

  “三方协同”,实现能力跃升的跨界循环

  湖南文理学院数理学院依托中学教育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创新设计“高校—政府部门—中学”“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学院遴选了12所省级基地依托中学,推行“共定标准、共建专业、共探教研、共享资源,双向互聘、双向服务、双向评价”的“四共三双”协同机制。协同培养的内容涵盖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构建实践模式、建设课程资源与实训平台及师资队伍、开展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推进培养质量评价和毕业生能力认定等多个方面,在协同培养的过程中,三方明确了各自的权利与责任,有效发挥了协调作用。例如,学院的教育实践在中学里扎根,实施“3+1”培养(3年在校学习,1年中学浸润或顶岗实习),并采用“岗位能力矩阵”评价体系,形成“需求—培养—反馈—优化”动态闭环。这一机制最终实现了“资源融通—实践浸润—机制反哺”能力跃升的跨界循环,推动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需求的无缝衔接。

  经过多年实践,湖南文理学院数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80%的毕业生选择扎根县域中学,形成了“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培养特色。这一创新模式为地方高校卓越教师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了基层智慧。

  (向绪言 邹庆云 曲孝海 曹前)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