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承袭五十载师范教育薪火,立足“以德铸师魂、以精强师技”的办学根基,构建起“立德铸魂、精技强教”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基础教育输送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骨干力量。 立德为先:筑牢师德根基,厚植教育情怀 德州学院始终将师德养成作为师范专业教育的生命线,坚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思政育人。学校通过“开学第一课”“青马工程”等品牌活动,强化师范生的政治认同和使命担当。建设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使师范生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文化育人。学校依托地域资源,开展“师德讲堂”“名师访谈”等主题活动,以优秀教师典型事迹浸润师范生职业品格。打造“书院制”文化育人空间,通过经典诵读、师德演讲等形式,培育师范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文化自觉。 专业育人。学校在专业课程中嵌入师德教育模块,强化师范生的职业规范意识。创新“师范生成长档案”,全程记录其师德表现,实现师德评价可视化、动态化。 实践育人。学校构建“见习—实习—研习”递进式实践体系,引导师范生完成一定量的师德实践,并通过反思日志、案例分享等形式深化体验,实现知行合一。 铸魂为核:锻造职业信仰,点亮育人灯塔 德州学院通过“文化浸润+课程融通+榜样示范”培养师范生职业信仰,为未来教师铸就精神脊梁。 文化浸润。学校创新实施“双课堂融合”模式,构建“基础+拓展+特色”的“第一课堂”三级课程体系,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必修模块,涵盖文化理论、艺术技艺、传统习俗等,形成116门课程矩阵。设立包含“陶艺”“版画”“武术”等30余门课程的“第二课堂”,满足学生多样化实践体验,促进实践育人。 课程融通。学校打造“思政引领型”专业课程群,例如,在“教育学基础”课程中增设“教育家精神”专题,在“班级管理”课程中融入“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案例研讨,强化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使师德要求具象化。创新“专业承载型”课程教学模式,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开发“红色文学中的教育智慧”模块,从《红岩》等经典作品中挖掘教师形象。近3年,83%在基层任教的校友认为“课程中的职业信仰教育”对其坚守教育岗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榜样示范。学校构建“名师校友+在校典型”的榜样示范教育体系,定期邀请全国优秀教师等杰出校友回校开展“名师面对面”活动,校内通过“我的教育梦”演讲等活动培育“未来教育家”典型。 精技为要:锤炼过硬本领,赋能未来发展 德州学院师范生培养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教育技能—执教技能—综合技能”构建四阶贯通培养模式,深度融合数智技术,系统提升教学胜任力。 在基本技能培养方面,学校聚焦课堂教学认知、“三字一话”、语言表达等基本功训练,通过数字化教学观摩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环节的沉浸式学习,借助智能书写评测系统优化板书训练。 在专业教育技能培养方面,学校强化学科特色技能与教育技术应用,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室帮助师范生掌握专业实操技能,运用智慧教学工具使师范生熟练掌握PPT制作、数据可视化及学术资源检索等能力,培养信息素养。 在执教技能培养方面,学校依托AI教研平台开展教学设计、说课评课训练,通过智慧教学系统实现授课行为的智能反馈与迭代优化,形成闭环式执教能力培养。 在综合技能培养方面,学校整合班主任工作技能、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技能、沟通技能等,培养师范生的班级管理智慧化能力,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实现从技能应用到教育创新的跃升。近5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师范类教学技能竞赛奖项195项。 强教为基:创新协同机制,重塑育人生态 德州学院探索建立区域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模式,成立“德州学院—地方政府部门—中小学校”组成的“UGS”教师教育联盟,形成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推动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发展。与德州市8个县区的217所学校签署教育实践全面合作协议。自2016年以来,学校共派出师范支教生8200余名到德州市8个县(市、区)支教,获得各种锦旗、奖励证书、感谢信3500余件。 学校基于OBE教育理念,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托“UGS”教师教育联盟定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研讨。实施“教师双向互聘”机制,聘请中学名师讲授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推行“高校+中小学”“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师范生见习、实习、研习全过程。依托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定期举办学术研讨,推动“教研—教学”双向转化。 未来,德州学院将继续以立德之笔、精技之墨,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崭新篇章!(徐静 李洪亮 范克胜 王秀芝 房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