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立足“以艺兴学”的办学特色,创新构建“艺术疗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整合心理学与艺术教育资源,形成“理论+体验+反思+分享+行动”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培养兼具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与艺术疗愈实践能力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理论支撑:艺术疗愈与心理健康教育互融 艺术疗愈是心理学与艺术学的交叉融合。它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帮助个体表达内心情感、缓解心理压力、实现情绪调节与心理成长。艺术疗愈具有四大特征。一是“非语言表达”特征。艺术疗愈通过多元艺术形式进行非语言表达,帮助个体更好地觉察、接纳自我。二是“情感先行”特征。艺术疗愈的作品注重过程体验,不讲究艺术技能,把艺术创作过程作为媒介和工具,为个体宣泄、展示或调节情绪的需要服务,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获得情感释放和自我觉察,从而打开心结。这种关注过程的方式,有助于个体在体验过程中表现真实的自我,驱动压抑、隐藏的特殊情感,从而解决内心困惑和创伤。三是“独立评价”特征。艺术疗愈没有审美价值的衡量标准,完全以创作者为中心,他人的回馈只是给予理解和支持。学校深知,艺术疗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有作品都是以艺术为手段让个体表达自我,没有高低和对错之分。四是“团体动力”特征。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共同创作和分享艺术作品,让个体体验到互相理解和支持的感觉,增强交流和联结。这些特点使艺术疗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桂林师范学院基于积极心理学和表达性艺术治疗理论,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三融”理论框架。 专业互融:桂林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资源,组建由7名教师组成的艺术疗愈团队。该团队主持国家级别、省部级课题3项,开发国家级别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发表核心论文12篇,获软件著作权6项,团队构建“心理学基础+艺术专业技能+教育实践”三维课程知识体系。 资源互融:学校打造协同育人生态圈,邀请艺术治疗专家定期指导,与地方中小学心理名师工作室共建实践基地,组织优秀毕业生返校分享,开展“十百千”工程,与教育部门、其他学校等建立家庭教育心理服务工作站等,形成“教联体”协同育人网络。 实践互融:艺术疗愈团队创新构建“理论+体验+反思+分享+行动”五维工作坊教学模式,这种体验式学习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能力,让学生不仅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技能,还通过个人体验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素养。 实践创新:“三创”体系培育新时代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创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群。学校充分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融合艺术专业的举措,艺术疗愈团队开发了三级课程体系,如基础模块(“艺术治疗理论基础”课程)、技能模块(“绘画心理分析”“校园心理剧理论与实操”“箱庭疗法实操”课程)、拓展模块(“积极艺术疗愈”课程),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创平台:打造多维实践载体,如校内艺术疗愈中心,配备专业设备和个案督导室;打造小学实践基地,开展心理课观摩与实习;组建乡村振兴服务队,开展留守儿童艺术疗愈活动;打造心理剧展演等艺术疗愈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心灵涂鸦”“即兴舞动”等团体活动;建立“艺术疗愈社团”,心理剧《理想进行时》通过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和成长历程,荣获自治区高等学校校园心理剧一等奖。 创机制: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采用全过程评价,建立从入学到职后5年的追踪档案,实行“双导师制”,创新“作品集+个案报告+实践反思”多元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育人成效:铸就“五会”专业素养,培养“三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学校通过“三融三创”模式,培养“会上课、会辅导、会艺术、会写作、会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和“学心理、懂心理、用心理”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5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升,育人成效显著。 学生专业基础扎实。所有毕业生掌握两种以上的艺术疗愈技术,85%的毕业生获取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学生专业情怀浓厚,每年转专业率低,毕业后从事心理学相关行业的学生占85%以上,多名毕业生赴基层任教或成功创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强,荣获自治区“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自治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等。 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将申报艺术疗愈微专业,挖掘广西传统艺术中的疗愈元素,开发“民族艺术心理疗愈”特色课程等,促进艺术疗愈专业本土化发展。(燕展 杨起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