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星期四
能力本位 数智引航 融通中外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张莉 宋璐

  2020年,郑州大学获批教育部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开启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班的建设工作。面对数字时代和全球治理变革对于具备多语种能力、跨学科知识与全球胜任力的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依托河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项目“美国亚裔文学”与郑州大学重点教改项目“基于101理念的外国文学新形态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围绕“能力本位、数智引航、融通中外”三大理念,探索适应时代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外语+国际组织”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外语教育转型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建构协同育人新模式

  人才班的建设,突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限,打破传统学科和专业壁垒,调动学校和学院内外资源,推行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建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人才班综合利用学院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教师资源,“教师发展与学生竞赛中心”指导团队以及“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等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和智库平台,有效利用学院实习实践基地等校企合作资源,采用校内导师与行业导师“双导师”“一对一”指导的机制,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外语语言学习、“第二课堂”活动、科研创新项目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人才班建立积分制和考核淘汰机制,实行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注重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两年,有多名学生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组织人才发展学会等参与同声传译、全球胜任力青年人才训练营等项目,提升了语言能力、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增强语言能力与跨学科知识储备

  人才班重视特色化课程体系的建设。除了引进全球范围内国际组织领域的优秀课程,学院还依托语言文学与国际关系学科优势,自主开发与建构“外语+”课程模块体系,在语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设包括国际关系、区域国别、中西文明交流等内容的课程,形成“全球事务与国际研究”“中原文明与世界交流”等跨学科课程模块,全面服务学生全球胜任力与国际事务处理能力的养成。课程设计注重价值引领与文化融通,不但建设了“外国文学经典中的女性史”“中原城市文化”“美国亚裔文学”等一批融入先进教育技术与理念的101示范课程与省级优质课程,而且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教研团队,获批6部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逐步构建起教材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三位一体”的“外语+”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班特设“全球治理智慧坊”,以拼盘课的形式邀请相关领域行业专家和资深从业人员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深度互动,传授职业经验,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

  利用数智技术,构建沉浸式育人新场域

  人才班充分利用数智技术,以虚拟现实技术赋能文化传播教学,构建沉浸式中外交流实训新场域。以数智教育理念重塑实践教学,打造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训平台。依托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与实习实训平台持续构建场景丰富、模块完整的国际组织实训体系,覆盖模拟联合国、人道援助谈判、公文写作、媒体发布等真实任务,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围绕具体议题进行角色扮演与多轮磋商,强化跨文化表达、应急协调、议题回应等实践能力。平台配备AI语音识别、实时转写与语用评价系统,实现学生角色扮演中语言能力与国际沟通能力的智能评估,建立动态评估与过程分析机制,为教师提供教学诊断依据,实现教学内容精准推送与学生学习路径个性化优化。

  厚植文化根脉,提升文化自信心与国际传播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人才班强调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作为核心育人成果,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下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推动他们既能深刻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治理理念,又能自信有效地表达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例如,在“中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课堂上,借助“穿越时空的文字之旅”“君子之兵与君子之刃”“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等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引导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深入思考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提升他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帮助他们提升国际理解力与传播素养,着力培养学生对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角色的深刻理解与自信表达,打造讲好中国故事实践阵地。依托学院与学校现有的国际传播平台,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学术论坛、文化交流项目和对外传播类赛事,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短视频、双语播报、跨文化演讲、社交媒体发布等形式,主动进行文化输出,探索面向国际受众的表达方式。

  (张莉 宋璐)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