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格局变革的背景下,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凭借学校“因粮而立、缘粮而兴”的深厚基础,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方式,将商务智能、大数据与管理决策、数字供应链等新兴研究模式融入粮食产后全流程,建立了管理赋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协同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锚定需求探新路:以交叉融合构建管理学科新生态 作为国内仅有的一所紧密围绕粮食产后安全进行学科建设布局的高校,河南工业大学构建了涵盖“储、运、加、销”流程的完整学科群。管理学院依托这一优势,将管理科学与粮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发展路径。学院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为支撑,并充分发挥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优势,主动对接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管理+粮食+信息”三维融合。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了“粮食供应链韧性管理”“粮食物流系统优化”等特色内容,并与学校智慧储运科学与工程、绿色储备科学与技术等交叉学科协同,培养既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又熟悉粮食行业特点的复合型人才。 为响应学校“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的部署,学院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管理教学深度结合。例如,在“电子商务运营管理”课程中,引入学校创建的粮食领域垂直大模型,指导学生利用粮情风险预警、供应链优化算法进行模拟决策,培养学生运用智能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改革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让管理知识与粮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同频共振。 产教融合育新才:以“双师双能”激活管理实践能力 学院以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切入点,通过实施“教师入企+企业入校”的双向流动机制,促使管理智慧深度融入产业实践。学院组建了“粮食供应链管理”“数字商务运营”等特色教学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校内学科带头人、1名来自粮食行业的企业高管及3—5名骨干教师构成。教师年均赴粮食企业实践累计超300人次,参与企业战略规划、流程优化等具体项目。雷兵教授在担任河南君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期间,将管理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主导开发了“君友智达1.0”大语言模型,该模型专门优化了粮食电商数据处理模块,使市场分析效率提升了100倍,推动了企业从传统商务模式向智能决策模式的转变,是管理赋能产业的典型案例。 此外,学院还聘请了20余名粮食企业高管担任产业教授,充分发挥产业教授在产教深度融合中的纽带作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例如,与河南省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物流方案设计与实践”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由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真实的物流管理项目,使学生掌握物流企业特有的管理方法。近5年,采用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中,有30余人成为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金龙鱼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中层管理骨干,体现了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效果。 管理创新赋动能:以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通服务产业链“最后一公里” 学院推行“科技特派员+管理诊断”模式,组织教师深入粮食企业破解管理痛点,实现“学术研究—实践应用—区域赋能”的闭环。刘维博士作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进驻信阳市光山县,其间,针对羽绒服电商化、品牌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难题,提供了多轮深度科技服务,助力光山县羽绒服销往世界100余个国家。这些服务不仅解决了企业电商发展的困境,也为企业的数智化深度转型和品牌价值提升奠定了基础。这种“点对点”的服务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更反哺了教学科研。学院基于科技特派员收集的100余条企业需求,立项“粮食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冷链物流成本优化”等科研课题23项,其中,5项成果转化为企业管理工具。 学院积极服务政府部门决策需求,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王焰教授协助郑州市申报开展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作并成功获批,负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资金管理办法制定与过程指导、评估验收;协助河南省开展城乡高效配送工作,参与政策文件制定,为河南省内物流企业争取财政资金5000万元;协助河南省、郑州市商务部门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助力河南省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获得国家财政资金2亿元。王琳、马文博等教师编制了《信阳·光山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议书》,明确了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功能分区等关键内容,成为园区建设和招商的重要文件。整体而言,学院紧密结合政府部门在物流配送、供应链创新、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等领域的决策需求,通过政策制定、资金争取、规划编制等方式,有效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与优化升级,助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协同平台筑根基:以“政产学研用”融合激活创新链 学院依托学校“产科教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了自身与粮食企业、行业协会及政府部门组成的四维联动机制,促进管理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动能。 在校内,学院以学校物流研究中心为载体,整合多个学科力量,建成“成品粮油网络零售大数据分析实验室”。该实验室开发了“粮食市场价格动态预测模型”“区域粮情应急调度系统”等工具,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学院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成品粮应急物流网络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虚拟仿真实验自上线以来,在20余所高校应用,访问量突破1.3万人次。同时,向郑州良运粮食口岸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骨干人员管理能力提升培训服务,获得了一致好评。 在校外,学院联合河南省物流协会、河南省交通运输部门、郑州综合交通运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等,制定河南省团体标准《多式联运经营人分类和评估指标》,为主管部门针对多式联运企业分类分级管理和考核出台鼓励引导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增强“清丰甘薯”名片效应,推动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红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与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共建清丰县甘薯产业供应链研究院,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甘薯产业链、提升甘薯价值链、打造甘薯供应链等领域开展产业研究与企业实践,为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提供智库支撑。 未来,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聚焦粮食供应链韧性提升、数字经济与粮食产业融合等前沿领域,培养更多既懂管理又了解粮食行业且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杨艳萍 李朝阳 韩江 刘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