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校新风
2025-08-21 星期四
校城共生·产教共长·校企共育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城市服务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市属高职院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城市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前沿趋势,历经多年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校城共生·产教共长·校企共育”的“城市服务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为城市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

  问题导向:破解学校人才培养难题

  学校坚持“校城深融、产教深嵌、校企深合”的培养理念,致力于解决“校城融合不深,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校城产协同机制不活,产教联动机制亟待健全;育人深度不足,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等问题,努力培养具有“深厚成都情怀、精湛专业技能、良好科学素养、宽广国际视野、突出创新意识”的“五位一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城市建设者。

  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难题,学校提出“融入城市、研究城市、服务城市”的办学育人新理念,实现校城深融;通过校地局共建、校企园协同、产科教融合,搭建起“一体两园多载体”产教融合育人新机制,实现产教深嵌;实施“校企六共”工程,形成能力贯通的协同育人新路径,实现校企深合。通过以上举措,最终形成育人新生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校城共生:明确了培养“城市服务型”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

  主动融入城市:学校全面融入和服务成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等发展格局,明确“城市综合型职业院校”定位,将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成都市重点产业深度对接,坚持“学校围绕城市办、专业围绕产业建、实践融入生产线”的办学逻辑,以产助教、以教促产,为人才培养确立精准导向。

  深入研究城市:建设数字经济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建立“产业链—人才能力谱系”动态映射机制,形成“成都市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分析报告”。作为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高职理事单位,构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数字经济、医护康养等专业群8个,实现专业与成都市重点产业全部对接。

  全面服务城市:围绕成都市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厘清产教映射关系,形成专业产业分析报告和建设规划,构建“深厚成都情怀、精湛专业技能、良好科学素养、宽广国际视野、突出创新意识”“五位一体”能力结构,培养“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城市服务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城市产业需求侧的高度适配,全面服务城市发展。

  学校以“校城共生”理念引领人才培养工作,有效解决了“城市服务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难题。

  产教共长:搭建了“一体两园多载体”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校地局共建:汇聚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合力,强化院局互动,推行学校二级学院与市级部门合作机制,形成了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成都市政府部门支持学校建成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新增用地800亩,投入财政资金32亿元建设新校区,促进职教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双向融合,深化校产城一体协同治理机制。

  校企园协同:学校与城市空间、产业空间互动发展,实现“校区、企业、园区”联动,建立“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共管”管理运行理事会,联动高新区、华为等共建高新区成职软件教育园,与新津区政府部门、成都数据集团等共建新津成职融创产教园,牵头建成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省级市域产教联合共同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创设育人平台,实现校地共生、共赢、共荣。

  产科教融合:凝聚区域创新发展合力,共建产业学院5个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育人载体,获省级财政支持5000万元,企业投入超2500万元,开展“订单班”“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项目,形成了“双园一体”“厂校一体”园区化、集团化等多主体、多形式育人格局。

  学校通过“产教共长”育人机制,有效促进了城市、产业、教育深度融合。

  校企共育:形成了“能力贯通”人才培养路径

  素养共培:学校挖掘成都市思政教育资源、企业工匠文化资源等,建成思政育人资源库,推动城市精神转化为“成职文化”,实施“城市认知—产业体验—职业认同”三阶浸润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成都、热爱成都、服务成都,实现学校、学生发展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标准共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人才培养供需对接会议,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规格,对标华为认证等120余项行业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融入教学全过程,保障教学标准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课程共融:将企业项目、真实案例、企业标准等融入教学内容,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构建“公共基础+专业平台+岗位方向+创新拓展”进阶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开发100余门项目化课程、80余部校企双元教材,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同步。

  师资共聘:推进教师进产线、工程师进课堂,聘请企业技能大师作为产业导师参与实践课程教学,专业教师赴企业生产线实践,形成“校企混编、双向交流、项目共担”的结构化师资队伍。

  基地共建:引入100余家企业真实生产流程,校企共建“学校+园区+企业”无界化育人环境,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工作室、技术服务站等育人场景,实现教学场景与企业场景实景融通、育人过程与生产环节动态适配。

  能力共训:以四川职业教育技能创新中心和成都创业学院等为依托,构建“识岗重素养→轮岗练技能→顶岗精技术→拓岗强创新”实践体系,分段培养“基础—核心—岗位—创新”核心能力,形成“阶梯递进”能力培养体系。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连续多年居四川省前列,学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学校通过路径创新,实现从单一技能传授转向“素养—技能—创新”的“能力贯通”培养,创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10余年来,学校培养输送了技能人才6万余名,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6%以上,本地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建设软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2个国家级别“双高”专业群,专业全部精准匹配区域产业链,获批国家级别建设成果213项、省级建设成果753项,牵头完成300余项企业技术服务,解决产业技术难题121项,累计培训鉴定78万余人次,服务到账超亿元。学校获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和“产教融合、服务贡献、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卓越校”等荣誉;校长在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全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工作会议等会议上作主题报告,获得业界的一致认可。

  学校以“城市综合型本科职业大学”为目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校城共生”重塑职教价值坐标,以“产教共长”破解资源协同瓶颈,以“校企共育”重构能力培养路径,持续优化办学定位、打造新型载体、优化合作模式,推动构建城市产业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为成都高质量发展贡献成职力量。(叶安胜 刘玮 黄露 李旻)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4校城共生·产教共长·校企共育 叶安胜 刘玮 黄露 李旻2025-08-21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城市服务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 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