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依托江西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将理论学习融入社会实践,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江西是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学院以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为契机,在红色资源运用、红色研学开展及思政课改革创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 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研学活动 起步早、基础实。1999年,江西提出“红色旅游”概念,并逐渐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江西积极探索“教育+文旅”融合模式,为学院开展红色研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融合好、发展快。学院通过编写红色研学教育读本、培训研学指导师等举措,推动红色教育在研学中潜移默化开展,将思政课堂“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延伸至红色场馆。赣州市3000多名“红色小导游”利用节假日在各红色景区开展志愿讲解活动,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亮点多、体验强。学院充分挖掘“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开展沉浸体验式教育教学活动,不断丰富“大思政课”教学内容。江西推出了10条红色文化研学精品线路,学院组织开展“八一行”“井冈行”“苏区行”“重走长征路”等研学活动,开发“井冈红歌”等系列红色研学精品课程,推广“少年军校”“我的红色行”等实践品牌。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强烈的教育性和体验性,串联起散落的星火印记,实现思政课“在课堂上讲”与“在社会生活中讲”的有机融合,助力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推动红色研学与思政课深度融合 学院努力打造红色文化育人高地,更好发挥红色研学的思政育人功能,在增强红色研学与思政课融合的系统性、长效性和联动性上下功夫。 在红色研学项目的系统建设上求实效,让思政课品牌“活起来”。江西红色资源富集,每一处革命圣地、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位革命英雄都是鲜活的红色教科书。一是推进产品创新。学院依托各地的红色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开发一批导向正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红色研学精品项目,打造“行走赣鄱”“红色走读”等红色研学品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二是丰富实践活动。支持学校和红色场馆合作,鼓励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实践,利用重要节日,组织大中小学生深入江西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等,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三是加强宣传推介。依托江西融媒大脑平台和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传播体系,构建“报、台、网、端、微、屏”全方位的红色文化传播矩阵,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出系列品牌形象宣传片,让红色研学“大流量”带来更多“客流量”、赢得更多“点赞量”。 在红色研学成果的长效转化上求实效,让思政课体系“强起来”。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学院构建内涵丰富、结构合理、动态发展的红色育人知识体系,指导教师用好《红色文化》系列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开发教案、课件和讲义,支持采用“红色+艺术”“双师同堂”“师生同台”等形式,打造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政“金课”。二是加强师资建设。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和师德师风建设基地等,开展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课程教师、教育管理干部等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红色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健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红色研学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跟踪和效果评估,通过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等方式,全面客观反映研学成果,激励师生积极转化研学成果,推动红色研学与“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 在红色研学协作的多方联动上求实效,让思政课建设“实起来”。“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参与。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学院探索组建省级红色研学管理机构,加强对红色研学服务组织的指导和监管,建立红色研学行业标准,规范研学服务,强化安全管理,构建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红色研学的思政育人功能。二是加强理论研究。以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为引领,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研究力量,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革命历史开展深入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活水”。三是加强资源保护。组建专业团队,收集整理散落的文物史料,摸清红色资源底数,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加强红色资源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为学院开展红色研学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让红色研学可持续发展、思政课更有底蕴、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范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