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师范附属小学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实践探索,在科学教育领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帮助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大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强基固本,打造优秀科学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是科学教育的核心驱动力。学校从优化管理体制、培养专业人才、促进教师成长等多方面发力,形成了坚实的师资基础。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由分管校长挂帅,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协同合作,共同制定并落实科学教育计划,确保科学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学校在拥有7名专职科学教师的同时,安排班主任兼任科技辅导员,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师资格局,为科学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成立了小学科学教师成长共同体,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量身定制培养方案,通过“每学期一主题”“教师沙龙”“跟岗学习”等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阶梯。 教研创新,激发科学教育活力 教研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学校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研体系,打造“学校—年级”二级教研组织,以科学骨干教师为核心,常态化开展“周教研”“日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围绕教学中的问题共同探讨、分享经验。 针对教研力量薄弱的问题,学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邀请区级科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到校指导;另一方面,作为莱芜区义务教育学段(小学)教研共同体实验中学片区基地校,与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各小学打造城乡一体化教研联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城乡科学教育协同发展。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每周五定为“科学教研日”,组织教师观看“齐鲁科学大讲堂”,围绕课例展开深度研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聚焦课堂,优化科学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参与课本实验,根据实验难度和特点,采用个人独立完成、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此外,学校还积极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课外兴趣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引入数字化实验器材是学校实验教学的一大创新举措。例如,在《四季更替》教学中,教师借助地球公转模型和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科学原理直观呈现,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该实验教学案例在山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和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获评省级实验教学说课典型示范案例。在2024年教育部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中,学校教师巩向健录制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例《观察热对流现象》成功入选。 丰富实践,拓展科学教育广度和深度 学校开展课外科学实验、科学制作、阅读科普书籍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例如,开展覆盖多个年级的“生命的期盼——植物种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旧知、探索新知,增强关注生活、观察世界的能力。 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学校打造科学教育“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动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存环境;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拓宽科学知识面;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接触前沿的科技信息,激发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学校还将科学教育的课堂延伸到比赛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科技创新比赛中,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制作吸尘器等科技作品;在科普剧比赛中,师生共同创编、表演科普剧,将科学知识与艺术表演相结合,提升综合素养。 城乡互动,促进科学教育均衡发展 作为济南市首期中小学科学教育引领校,学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乡村学校开展城乡互动交流活动,助力乡村科学教育发展。学校组织趣味科学小实验交流活动,让本校学生与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中心学校(以下简称“牛泉镇中心学校”)学生共同参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合作探究,提升了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骨干教师巩向健多次前往牛泉镇中心学校和牛泉镇刘仲莹学校送课、送教,为乡村学校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案例。此外,学校还邀请牛泉镇中心学校学生到校听取科普报告,内容涵盖科技成果、科技发展史和科学家精神,激发乡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他们打开了解科学世界的大门。 莱芜师范附属小学在科学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显著。学生在各级科技比赛中屡获佳绩,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研成果丰硕;科学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还通过城乡互动促进了区域科学教育均衡发展。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对科学教育的热忱,不断开拓创新,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师范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张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