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面向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特定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公共英语教学。学院加强食品学科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建设,将其作为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助推器。依托2023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类)“食品学科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学院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与资源整合,精心构建出特色鲜明的食品学科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与国际学术交流水平,为培养新时代食品学科国际化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分难度、分学科、分技能开发建设食品学科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资源 学院秉持“立足前沿、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精选与食品学科知识体系及国际前沿研究动态高度契合的优质教材,涵盖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营养学等核心领域,并融入学科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创新成果,确保教学内容既保持学科完整性又具备前瞻性;在参考资源建设方面,重点选取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著作和文献,通过翔实的学术分析、案例研究、实验方法等,强化研究生对学科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理解,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院针对在信息素养与教学需求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立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建设符合食品学科研究生信息素养状况、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体系,明确教学资源建设的原则与目标,设计分难度、分学科、分技能的教学资源建设框架,运用确定资源类型、制定标准规范、抽取教学资源等方法进行教学资源建设。食品学科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资源分为物质类教学资源和素材类教学资源两大类。物质类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库、网络课程等,素材类教学资源包括学术期刊、学术讲座、专门用途语料库等。 构建目标导向、嵌入过程、智能化的新型食品学科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学院构建符合食品学科研究生特点、目标导向、嵌入公共英语学习全过程、智能化的教学模式,主动嵌入需求分析、目标设定、计划制定、过程监控、结果评估等主要环节,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资源利用为主轴”的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巧妙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人工智能推动食品学科研究生英语能力跃升。其一,学院有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研究生的输入进行深度分析,实时提供语法、发音及用词的纠正建议;其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自适应系统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动态追踪学习者的认知轨迹、知识盲区及进步曲线,实现教学内容的智能优化与精准投放。 加强师资培训,创新教学手段,强化课堂实践教学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持续培训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学院高度重视对教师的英语培训,重视学科交叉与知识重构,实时更新英语语言结构、词汇、语法等知识,培养教师基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课程设计、课堂组织和教学评价的综合能力;深度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系统开展多媒体技术、智慧教学工具等专项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与课堂表现。 教师通过设计多层次的专业任务,系统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强化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其一,教师精选食品学科领域的阅读资料,如食品科学杂志、食品工业报告、食品安全法规等,引导研究生掌握学科发展动态与规范表述方式;其二,采用真实行业案例进行情境化教学,如针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开展溯源分析与对策研究,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其三,聚焦食品学科相关话题,引导研究生讨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添加剂使用问题、食品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等,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 学院要求研究生针对食品学科前沿领域开展专题研究并撰写学术报告,帮助他们熟悉食品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组织研究生进行产品介绍,从原料特性、加工工艺到市场定位进行全英文展示,强化专业表达能力;创设国际学术会议仿真情境,研究生代表不同国家就热点议题展开专业辩论,全面锻炼他们的学术听力、即席发言能力与跨文化协商能力。 新时代新征程,外语学院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教学应用,不断优化智能自适应系统,让英语学习更精准高效;紧跟学科前沿,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素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结合食品学科发展需求,设计更具学习性与实用性的任务。学院多措并举,全方位赋能食品学科研究生英语能力提升,为食品领域乃至其他行业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沈国荣 孟令维 马庆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