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能源高等教育领域的先进典型,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目标,深耕课程思政,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有力改革。其中,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核心课团队承接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有效互动课堂教学育人新模式研究与实践”,针对现有课堂教学效率问题,聚焦“有效互动课堂教学”,构建“知识传授有深度、思维碰撞有力度、情感浸润有温度”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问题导向 剖析课堂教学互动困局 通过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3年480余份随堂听课记录的深度分析,团队发现课堂教学存在显著的“互动鸿沟”:20%左右的课堂几乎零互动,50%左右的课堂停留在“启发式提问”的浅表层面,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潜能。对此,团队创新性提出“全过程多维交互”理论框架,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通过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广度。 创新实践 构建多维互动育人新生态 内容重构:打造“五融”立体化课堂。团队以课程思政为底色,重构“学科融合、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校际融合、虚实融合”的材料类核心教学内容体系。通过融入能源与信息材料、学科前沿材料、新旧动能转换材料等元素,整理了材料改变生活、材料时事新闻、材料学家故事、材料前沿动态等百余个案例,建设了“大材料思政故事库”,所有材料类课程共享,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 方法创新:构建“双课堂”互动育人体系。团队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有效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第一课堂”是思维碰撞的“问题场”,将知识点融入实际情境,提炼出真问题,采用问题引导法设计分组讨论、同伴教学等课堂内教学活动,实现课程内容、教师讲授与引导、学生讨论等方面的多维互动。“第二课堂”是实践创新的“生态场”,设计出浸润文化、激发创新的体验活动,如材料创新器件展演、金属创意工坊等品牌活动,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评价重构:建立正向激励、以生为本的交互反馈机制。团队构建“全主体、全要素、全过程”的学习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敢于试错、大胆讨论。同时,引入信息化技术,采用师评、生评、组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课堂内的问题式学习和课堂外的实践类创新中都能“看见”学生的能力,正向激励学生继续思考和行动。 师资赋能:打造多维交互的学习共同体。团队通过虚实结合、课堂共享等方式,建立了材料类学习共同体。通过学生反馈、督导听课反馈、集体评课说课、教学反思等多种途径,建立了师生交互、师师交互、自我迭代的多维学习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学院也构建了“新任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专家”分阶段培养体系,持续提升教师的有效互动教学能力。 模式突破 开创三维度育人新境界 开展“全过程多维互动”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团队通过一体化、全过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分享—教师理答”的知识闭环学习。同时,通过“第二课堂”项目驱动实践创新过程中的有效互动,实现了团队选题、教师审核、团队实践、团队展示的实践闭环训练,提升了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通过有效互动课堂教学改革,团队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多个课堂被列为学校公开示范课(如“材料物理”“材料科学基础”等),课堂互动更加频繁和深入。 形成可复制的教学改革模式。团队构建了基于“五融”的“大材料思政故事库”和有效互动课堂教学新模式。“材料物理”获评国家级别一流本科课程,“材料工程基础”等课程被评为首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重构“五融”教学内容体系、采用正向激励的学习评价方法、建设多维交互的教研学习共同体以及构建有效互动课堂教学新模式等措施,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未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核心课团队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石大智慧”和“石大力量”。 (甄玉花 王荣明 冯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