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党建为引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聚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前沿技术,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向,成功构建了地质类专业“智创+虚实”双轮驱动实践教学路径,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深耕70余载(1952年创立),实现“全链式”实践教学路径,构建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群,包括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矿产资源形成与勘查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别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湖北省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随着国家新工科建设的纵深推进,面向深部资源勘探、智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重大战略需求,地质类学科正加速向“地质+人工智能”“地质+工程安全”等交叉领域转型。在此背景下,传统单学科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数智时代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支点,联动湖北省重点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城市地灾防控与地下空间开发”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构建三维立体的学科协同创新体系。持续探索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与内涵,历经多年的迭代研究,创建了“智创+虚实”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路径,构建了兼具精准度和深度的地质类特色实践教学方法,贯通了“开放共享+创新创业孵化”的“全链式”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问题导向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实践教学也显现出部分设备落后、实践教学中高危场景难实操等问题,难以支撑实验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智慧创新+虚实交互”的双驱动模式,顺应数智化转型浪潮、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实践培养体系,能够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传统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在创新要素整合、能力进阶贯通与可持续发展支撑上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因此,在重塑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疏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路径,通过建立需求导向的产教创协同机制、动态化资源支撑网络及长效性校企联动生态,系统性破解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使创新素养培育深度嵌入产业技术迭代脉络,最终实现从知识应用到价值创造的螺旋式跃迁。 地质类专业“智创+虚实”双轮驱动实践教学路径构建与创新的关键举措 (一)坚持智慧创新与虚实结合驱动,构建“思政引领、行业导向、产教协同”三维联动实践教学新范式 纵向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构建“大实践观”教学体系,将工匠精神、生态文明、工程伦理等思政元素融入实验实践教学设计,开展学生—教师党支部联动活动,培育学生科技报国使命感;横向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聘请行业楷模与专业教师联合开展“工程伦理+技术创新”模块化培养,校企共建“工程问题库”真题实做、共建战略矿产资源卓越工程师学院、合作开办紫金地矿班、兴建地质e站,形成“企业命题—‘双师’指导—实岗检验”培养模式。 (二)体系重构层面:“智创+虚实”双轮驱动,优化创新实践教学系统,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野外实景与VR/AR仿真联动的实践教学场景,实现地质灾害监测等危险工况的安全实训,建成了国家矿产资源形成与勘查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虚拟仿真课程“新奥法隧道施工工法虚拟仿真实验”“大冶铁矿矿床学虚拟实习”“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工程一体化虚拟仿真实验”“海上钻井平台火灾扑救与应急逃生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三)实施保障层面:创新资源整合与创新创业培育,建立了“全链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搭建“物联网+”智能共享系统,构建“高低年级联动+‘双师’指导”机制,实施“安全培训、仪器预约与数据分析”一体化管理,畅通学生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和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实施渠道。构建“课程项目→学科竞赛→工程产品”三级进阶体系。构建“线上+线下”终身学习平台,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职业认证课程,实现职业成长全周期赋能。 (窦斌 钟志 杨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