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5-08-15 星期五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打造“红旅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浙南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构建多元融合、线上线下共同体建设机制,通过一体化实践教学,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探索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温州案例”,持续打造“真理的味道”“大思政课”品牌。

  凝心聚力,打造“红旅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学校专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作为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参与起草了《温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建立大机制、建好大师资、建设大课程、建构大教研、搭建大基地,建成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挖掘具有温州标识度和体现温州人精神的地方思政教育元素,基于课堂开展红色研学思政课,基于基地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基于网络开发数据资源库,通过“红旅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品牌特色,让更多的学生走近当地红色资源、了解革命历史,当好红色基因传承人。

  “三红三阶”,创建“红旅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为增强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实效,丰富一体化实践教学内容,共同体依托高校、红色场馆和中小学社团创建了三大实践教学基地。第一阶段,把思政课搬到“浙里江山别样红”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从展板文字、视频影像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大中小学生循着浙南革命的历史脉络,开展“寻觅‘红’”实践活动。第二阶段,深入红色研学教学示范基地,大学生借助“重温红色·赓续血脉”活动培养使命担当,中小学生通过讲述革命先辈英勇事迹的方式培养道德情感,利用红色博物馆等资源,开展“触摸‘红’”实践活动。第三阶段,通过“影领悦读社团”精心建构对红色名著与改编电影进行比较的阅读和观影清单,让学生在书籍、电影对比中提升感悟、传递情感,开展“传承‘红’”实践活动。

  数字赋能,建设“红旅思政课”数据资源库

  共同体成员单位建成“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和“温州地方特色文化”两大资源库,使中小学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选取教学资源和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资源库以“一馆两库多中心”为总体框架,重点建设了“线上节日博物馆”“红色传承工作室”“大师工作室”。为了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资源库还建设了技艺传承中心、课程研发中心、题库中心等。在教学研讨的基础上,共同体成员单位合作编写了主题式教案,收集整理课件、视频,深度融合教研和数字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模式,实现资源的“能学、辅教、促改”。通过搭建数据资源库共享平台,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场域,实现了大中小学思政实践教学数据资源共享。

  统筹擘画,建构“红旅思政课”课程体系

  在共同体成员单位开展“红色革命文化”专题教学研讨,设计教学实践项目,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评价标准,增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进阶性、递进性。遵循系统化的步骤,科学设计深度融合地方特色资源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能够满足既定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各学段教师代表围绕“浙南红色革命文化”主题进行红色课堂教学展示,开展“红色课堂”教研活动;各学段学生代表围绕同一主题讲述红色文化故事,表演思政情景舞台剧。在红色革命文化教育模块中,详细规划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确保学生能够按照逻辑顺序学习课程内容。同时,还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线上线下联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学校突出“浙南红色革命文化”主题,通过“红旅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特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导向,让各学段学生在持续不断的红色文化滋养中逐渐增强政治认同,构建贯通校园与社会的“思政大课堂”。通过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推进,共同体成员单位携手取得了“四个一批”成果,即一批红色读本、一批课程设计教学成果、一批高水平教学实践基地、一批高质量数字资源库平台。编写了《浙南烽火》《浙里清风廉路》两本读物,开设了“浙南烽火”在线精品课程,获得了教育部门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建成了“浙里江山别样红”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红色研学教学基地和“影领悦读社团”三大实践基地,开发建成“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打破时空界限,提升共同体成员单位之间的紧密性,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杨松涛 苏晓慧 任杰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4打造“红旅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 杨松涛 苏晓慧 任杰玉2025-08-15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2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