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校长周刊
2025-08-15 星期五
衔接贯通 纵横统整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全链条”育人体系

  近年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改革“强引擎”作用,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通过“专题式”设计,推动形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强引擎—全链条—专题式”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学院坚持“统筹设计、分段实施、有效衔接、逐步深化”的总体思路,以“纵向贯通、横向统整”为双轮驱动,持续提升课程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构建起理念贯通、内容融通、实践打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全链条”育人体系,打造出具有苏州特色的思政课创新实践模式。

  构建思政课螺旋递进式“成长链”

  明确分段目标,强化学段角色定位。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起分段明确、层层递进的育人目标体系。小学阶段侧重情感认同,通过“童心向党·红色故事我来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讲述过程中播下爱国的种子;中学阶段聚焦价值判断,依托“家国情怀读书营”等活动,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展开讨论,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发展成就的理解;大学阶段突出使命担当,围绕“强国有我”主题实践课,引导青年走进乡村、社区与企业一线,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增强责任意识。通过目标分层与递进教学,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中小学实现一体贯通、系统推进。

  梳理教学内容,搭建“四层级”主题递进体系。聚焦学生认知规律与成长阶段,系统构建“生活—体验—认知—信仰”四层级教学内容体系,推动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小学阶段注重生活感知,教师将苏州博物馆藏品双面绣《万峰飞雪》导入课堂,引导学生在赏绣、听绣中感受非遗魅力;初中阶段强化社会体验,通过博物馆建筑之美探索苏州“双面绣”之城的文化意蕴;高中阶段侧重理性认知,引导学生在溯源苏绣发展中理解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大学阶段升华至价值信仰,围绕“馆—城—国”历史叙事,引导青年从苏州发展脉络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四层级”内容设计实现了思政课从生活走向信仰的系统提升。

  创新教学方式,建立跨学段教研共同体。为推动教学方式融合创新,学院积极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跨学段教研共同体,联合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及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等多所学校共同举办多场次专题研讨会。通过“同题异构”教案展示、专题讲座与互动研讨等形式,推动教学理念互通、资源互用、机制互嵌,探索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平台支撑的教学协同模式。构建教学设计一体化、资源平台一体化、师资培训一体化的“共建共享”教研共同体,持续提升思政课协同育人效能。

  打造协同联动的课程体系“育人链”

  强化课程协同,推动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立足“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着力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构建横向联动的课程育人体系。学院统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课程,与哲学、数学、艺术等学科协同设计教学专题,推动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织师生与苏州工业园区陈玉兵名师工作坊联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通过主题共研、教案共磨、教学互评等形式深化教学协同,推动各类课程在价值引领上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整合多元资源,构建类型多样的课程集群。学院积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构建类型多样、载体丰富、协同联动的课程集群。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周年之际,学院组织师生赴南京大金山国防园开展实践教学,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情感培育的有机统一;依托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打造“百年风华·苏州解放”主题党课,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近年来,学院持续打造校地联动、馆校融合、资源共享的“大思政课”,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提供生动案例。

  健全联动机制,筑牢协同育人长效根基。学院积极构建常态化联动机制,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联合苏州中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等省内外多所学校,开展远程教研、专题研讨、互动课堂等交流活动,辐射120余所大中小学。依托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青年学者论坛、青少年思政教育研讨会以及“美妙课堂”教学观摩等教研品牌,构建跨区域、跨学科、多主体协同的工作格局。

  未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完善纵横贯通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强化资源整合与平台共建,推动思政课教学体系、话语体系和育人体系融合创新,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贡献更多“苏州经验”。

  (王淼 于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 03衔接贯通 纵横统整 王淼 于佳2025-08-15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全链条”育人体系 2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