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以“建材”命名的高职院校,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目标,立足建材职教特色,多元聚力,打造匹配需求的“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夯实职业教育新基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为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优化“金专”布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学校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将党支部建在专业群上,建立“双带头人”工作室10个,培育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围绕河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聚焦“好材料、好房子”,形成以建材特色专业群为核心的八大专业群。学校牵头成立全国玻璃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全面调研和发布企业技术创新与人才需求;牵头制定了国家职业教育建筑材料类专业教学、实习、教师等一系列标准,打造了“国际—国家—行业—地方”纵向贯通及“职业—教学—技术”横向融通的建材行业工匠培养标准体系;创新“场域实战成才·双线融通交付”的建材行业工匠育人理念,实践“导师协同·场域实战·进阶融通”的教学模式,合力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精工卓匠。 打造“金课”体系,培养高阶技能人才 学校深入开展岗位能力分析,将真实生产项目引入教学,坚持育训并举,校企合作开发面向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的“双线课程”,打造“金课”体系,建成国家级别在线精品课程4门。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强化价值引领,“BIM建模技术”教学团队及成员获评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聚力数字化提升,自主开发虚拟现实仿真软件,引入企业仿真场域,打造高沉浸度数字化教学场景,打造融“岗位实践、理实一体学习、职业素养培训、操作控制模拟、职业技能竞赛”为一体的实战场域,构建“双场域”,推动课程高质量育人和企业场域高水平实战,助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提升。 强化“金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以“双师型”教师培育为抓手,建立校企“双聘”制度,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健全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依托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室、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面向传统建材建工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和光伏、电子、航天等新材料领域,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年均20余项,联合技术创新3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提高。与中国耀华等企业共建“教授博士领军·青年骨干奠基·行业英才支撑”的高水平结构化实践教学“双导师”团队,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复合引擎。学校获评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2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多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搭建“金基地”平台,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学校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服务体系,成立现代玻璃学院,牵头成立全国玻璃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订单班、提前就业班和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探索形成了校企合作路径体系与精工卓匠培养目标体系,合力培养“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以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学生大规模的实训实习和高质量就业,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8%,多家头部企业为学校毕业生开辟高质量就业“绿色通道”。毕业生留秦率17%,居驻秦高校前列。建材类专业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刘帅平、中国建材“劳动模范”李清华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耀华技术岗位中,20%为学校毕业生。学校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建材行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推进“金教材”建设,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 学校坚持“德技并重、理实一体”,推进优质教材建设。积极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注重培育学生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聚焦真实生产任务和典型岗位,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深化产教融合,倾力打造满足人才培养和职工技能提升需求的“双元教材”,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别规划教材4部、省级9部,开发活页式教材8部,培训企业职工6万余名。教材职教类型特色突出,产教融合特征明显,得到师生和企业的一致认可。 未来,学校将持续坚持党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夯实“五金”新基建,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时代工匠,深度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张明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