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汉语言、汉语言文学两个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示范引领作用,精心打造“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体系”,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卓越文学创作人才,为地方高校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 传承学校红色基因,深化专业文化内涵 鲁东大学是一所兼具深厚红色基因与文学基因的高校。其前身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汇聚了老舍、臧克家、何其芳等文学大家。同时,学校孕育革命火种,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事业,展现出热血报国的红色传统。全民族抗战时期成立的胶东公学延续了这一传统,在这所由中共胶东特委创办的红色学校里,汇集了众多红色教员:以罗竹风为主要代表的语言学家及作家马少波、修猛千、丁宁等人,形成了实力雄厚的红色教师作家阵容,培养出《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等革命作家。这一时期,教师作家和学生作家都将文学创作与红色革命紧密结合。 改革开放后,鲁东大学以作家、教育家萧平为代表,实现了文学基因与红色基因的深度交融。通过教学与创作实践培育文学新人,支持学生创办《贝壳》文学社,培养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等作家,形成“立足人民、扎根时代”的创作风格,彰显了“文艺为人民”的宗旨。学校先后培养了多名作家,形成了当代文坛有重要影响力的“鲁大作家群”。 近百年来,鲁东大学始终将红色信仰与文学理想相交融,既有《墓场与鲜花》等反思历史的力作,也有《远洋渔歌》等入选语文教材的时代篇章。如今,这所“人杰校灵”的学府仍以“造就一大批人”为使命,新一代作家承袭红色血脉与文学薪火,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诠释了文学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深植中华文化根脉,打造特色课程体系 鲁东大学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当代文化相融通、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元素,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开设“理论、实践、科教融汇”3类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 理论课程以“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为导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师生开展经典研读、名篇诵读等教学活动,实现以“典”育人、以“典”铸魂的育人目标。实践课程通过组织师生走进文化馆、走入红色纪念馆等,使其多形式、全方位体会、感受、推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教融汇课程依托学校的国家级别平台及教师的科研项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此外,学校还积极拓展“大思政”育人场域,组织师生深入社区、乡村,以“赏中华之美、寻文化基因”为宗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通过经典诵读、非遗展示、文化宣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全社会学习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切实担负起文化传承创新使命。 赓续学校文学创作传统,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鲁东大学赓续近百年红色文脉与文学创作传统,围绕新文科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等,以培育“扎根人民、讴歌时代的卓越写作人才”为使命担当,开创了文学教育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育人新模式。 一是将红色基因熔铸于文学教育血脉,厚植“人民至上”的创作观,引导学生以赤子之心体察民生百态、用如椽之笔书写时代篇章。二是基于OBE理念,构建“读·行·研·创”“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以“读·行·研·创”四大课程模块支撑“基础写作”“分体写作”“三名大讲堂”三级递进式教学,推动“第一课堂”“文学精读课程”(读)、“写作实践课程”(行)、“文学评论课程”(研)、“创意写作课程”(创)与“第二课堂”“跨学科泛读”(读)、“校外写作采风”(行)、“创意写作研讨”(研)、“写作工作坊”(创)联动,实现经典涵养、实践淬炼、学术思辨、创作升华的良性循环。三是创新“示范引领—启思导创—精评赋能”三维教学模式,以“作家型+研究型”双指导教师示范性创作作品彰显艺术高度,以个性化引导开拓创作路径,以专业评价助力素养提升,系统锻造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培养了大批心怀家国、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人才。 构建多维支撑体系,赋能卓越人才培养 鲁东大学系统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保障体系,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人才队伍保障。锻造了一支专兼结合、梯队合理、学养深厚的创新型教学团队,汇聚创作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形成“教学—创作—研究”“三位一体”的师资格局,为培养新时代文学创作人才构筑坚实根基。 制度机制保障。修订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将文学创作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扎根人民、讴歌时代的卓越写作人才”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之一;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建立以创作成果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并将优秀创作成果纳入评优评奖指标体系,为文学创作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教学资源保障。高标准打造集文学教育、研究、展示于一体的“三院一馆”(万松浦书院、张炜文学研究院、胶东文化研究院和文学博物馆)综合平台,收藏并展示“鲁大作家群”代表作品、创作手稿、音频影像等文献资料,为多维度教学与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厚、鲜活的案例支撑及精神滋养。建有“汉语辞书博物馆”,珍藏历代各类汉语辞书逾万册;设立“鲁大辞书室”,集中展示张志毅等著名词典学家的编纂成果及珍贵手稿;建成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数字编纂平台,实现词典编纂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构建了立体化的专业资源支撑体系;设有“应用写作展室”,收藏各类应用文写作材料万余件,为学生提供多类型案例。通过系统化建设,学校形成了“全赋能机构设置、激励型评价机制、全方位资源支持”的保障体系,实现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师资培育、平台打造、制度创新等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力。 新时代新征程,鲁东大学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进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学校将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笃定前行,着力培育更多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广阔国际视野、卓越创新能力的文学创作新秀,为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冯海霞 向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