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国家战略纵深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战略要求,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长力”为核心,创新实施AI驱动“技能+就业”贯通培养工程。通过专业生态智造化升级、课程体系数字化重构、师资矩阵工匠化培育,精准对接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变革需求,探索出一条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复合型高阶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路径。 AI驱动专业升级:赋能学生实现“对口精准就业” 构建产业需求AI智能研判体系。学校立足“产业需求为牵引、AI技术为支撑、课程适配为核心”的发展定位,聚焦产业人才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数据难融通的问题,自主开发产业适配岗位需求分析大模型。通过挖掘不同招聘平台网络需求数据池,动态抓取企业关键信息,构建动态技能图谱生成系统,形成可视化交互式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地图。结合链主企业走访调研,采用“AI动态分析+龙头企业需求+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多元协同论证模式,以“大数据”精准驱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升级,确保核心课程与产业前沿技术保持“零时差”对接。 推进“微专业”集群化跨界发展。学校聚焦培养学生“锻造复合型能力发展”,紧密服务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成都市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与多家头部企业深度合作,瞄准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无人机、AI大数据等新兴科技领域,开设“人工智能+X”微专业,建立专业评估动态调整机制,以AI技术驱动“人工智能+专业”跨界融合,推动38个专业“智改数转”,确保专业布局高度匹配产业发展。 AI驱动课程改革:打造“上课即上岗”学习新生态 实施AI赋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革新。在“人工智能+X”微专业驱动下,学校通过人工智能优化工艺流程,实施AI赋能的“人工智能通识素养→人工智能专业技能→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分层递进式模块化课程结构改造。将人工智能与课赛创一体化融合创新,推动课程学习从“嵌入式应用”向“生成式创新”转变,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及与行业融合创造的高阶应用能力。 创新项目化教学的智能评价机制。根据企业真实任务及场景,学校联合企业导师、名师工匠、技能大师,重构“项目+情境+任务”课程体系,嵌入数字孪生虚拟资源包,构建知识技能动态图谱,合作开发智慧课程、新形态教材、虚拟仿真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源。学校自主开发“基于信息技术垂直领域大模型的项目化学生能力评估系统”,通过AI精准伴学,实现学情量化分析、个性化增值评价、多学科数据融合及成长轨迹追踪,掌握学生行为数据200万人次,打造“线上+线下+职场化”个性化智慧课堂,构建多模态沉浸式学习生态。通过阶段性智能评测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路径,显著提升就业匹配度。 AI驱动智能工坊:构建“大师引领+名师建设”技能工坊培养范式 实施“工匠工坊”工程,打造技能型工匠矩阵。学校以“让学生掌握一门能发展、可就业的核心技能”为目标,聚焦市场需求、职业岗位,打造与专业深度融合的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坊、数字建造工坊、智链未来工坊等AI高技能型“工匠工坊”。融合精细化、技能型师资队伍开展小班化、一对多、一对一的技能培养,聘请成都工匠等行业企业领军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授课,构建“本土教师+工匠导师+企业HR”专兼结合的工匠师资队伍,确保企业前沿技术与教学内容实时对接。 推进“名师建设”工程,完善阶梯式育人机制。构建“青蓝—青椒—珠峰—名师”教师阶梯发展模式,从教学能力、科研服务、实践技能等维度开展系统化培养,培育全国技术能手2人,获评省级创新教学团队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成都市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获得国家级别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依托名师工作室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项目·任务”双驱动教学,联合企业开展技术协作与项目开发,将AI技术应用、产业升级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名师带徒—技能传承—创新孵化”育人链条。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融合创新,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匠师团队的“传帮带”传承技术匠心,为数字中国建设输送更多“精技术、懂创新、善协作”的复合型人才。 (刘婷婷 张锦惠 熊建云 李尚勇 许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