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湘南学院坚持服务地方,努力将学校发展与当地民生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培养基层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之路。 直面问题,明确面向基层的办学方向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湘南学院在开展本科教育的20余年中,遇到了一些制约发展的共性问题,如学科设置跟不上郴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业与基层实际需求脱节,课堂教学与行业前沿脱节,评价机制存在偏差,实践教学脱离真实环境,学生解决实际产业问题的能力欠缺,进入岗位后一时难以适应,等等。针对种种问题,学校一边探索一边实践,进一步明确了“依托地方、服务基层”的办学方向,逐步打造出全新的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四共四融”,构建校地协同的育人网络 (一)坚持“四共建” 一是对接需求,共建学科专业。学校紧密围绕郴州的产业规划,针对当地“红、绿、古、金”“四色”产业链,大力发展临床医学、教育文旅、材料化工、电子信息等特色学科群,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养老护理等新兴和急需专业,同时设立微专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等。 二是立足本土,共建课程教材。学校充分挖掘郴州“四色”丰富资源,开发了《红医治世道》《传统村落与民居》等校本教材及对应的特色课程,强化了医艺工文等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建设,并采用“理论+产线”双场景教学法。 三是双向赋能,共建师资队伍。学校构建了“地方+高校+行业龙头企业”的人才互聘共享机制,“博士进企业、行业导师进校园”成为常态,并依托郴州市人才新政52条,形成校地人才“双磁场”效应。 四是服务前移,共建项目平台。学校与郴州市政府部门全面合作,与200余家企业、53所学校、85家医疗机构深度合作,通过实施“战略协议+年度清单”模式和开展“项目平台进园区”工程,4年来共建“南岭现代种业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级各类平台近200个、合作项目近500个。例如,依托郴州市经济开发区的生物医药科创平台,入驻学生40余名,为30余家企业提供“从一粒种子到一颗药丸,再到医疗器械与诊疗技术研发”的全流程服务。 (二)深化“四融合” 一是思教融合,铸魂育人。学校利用丰富的本土红色资源,构建了立德树人新模式,牵头成立了“湘南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联盟”以及“红烛义教团”“红医义诊团”“红匠支援队”“红艺轻骑兵”等学生志愿服务团队,长年将信仰践行在服务基层和人民之中。 二是产教融合,实操锻炼。学校通过打造“一学院对接一县(市、区),一专业对接一产业或行业,一博士团队对接一企事业单位”的“三个一对接”新格局,紧密对接郴州基础教育、基层医疗及产业升级需求,发挥了应用型人才本地培养、本地使用的积极作用。 三是科教融汇,研用结合。学校推进科研、育人、服务一体化,确立“科研项目课程化—教学案例产业化—应用成果社会化”路径,推动应用成果融入课程、基础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利用重大突破培育微专业,截至目前,已有超百项“三阶转化”案例。同时,学校还成立了人工智能教学指导委员会,助力个性化精准教学。 四是赛教融通,实践创新。学校大幅提高了实践学分占比,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和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链,并依托大创园、众创空间等平台,推进“三早两赛”(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打造“课堂—竞赛—创业”全链条。 硕果盈枝,彰显服务人民的核心价值 经过多年实践,“四共四融”模式成效显著。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近4年,学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奖项95项、省级奖项1702项。学校为地方产业发展和基层教育、医疗、文化、生态等领域输送了一大批“下得去、靠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代表。 学校依托大学科技园等“一园六院”,有力推动了郴州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的科研成果转化指数在湖南省内同类高校中均位居前列;同时为地方基本民生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构建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四级网络,初筛率从13%提升至98%,通过本地化诊疗,使患者就医成本降低60%;培训了校长、教师2万余人次,在2022年度郴州市“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名单中,校友占比将近50%。 学校的办学经验吸引了50余所高校前来考察交流,在第三届大湾区产教联盟高峰论坛暨湘南学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研讨会等场合分享超20次,并辐射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彰显了地方高校在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为中西部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雷小勇 肖玉林 吴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