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外事学校作为宁波市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首批试点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教育改革发展优势,扎实推进综合高中办学,加快实现学校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党建引领,奠定坚实育人根基 学校将政治标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党建的科学引领下,持续优化育人体系。学校党委高位统筹综合高中办学工作,于2024年5月成立综合高中部,任命党委委员担任部主任,选派4名优秀党员教师担任班主任,融合校园活动,打造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元的教育资源和成长机会。 学校以“普职一体、双向开放、自主选择、多样成才”为办学目标,创新构建“立交桥式”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学校学生多元发展培养方案》,建立健全普职融通实践机制,融合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教育类型,实现学分互认和学籍转换,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达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愿景。 课程建设,打造“人本多样”课程体系 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抓手,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精心构建“必修+选修”的综合高中“人本多样”课程体系。必修课程严格对标普通高中10门文化课程标准,夯实学生学科基础,助力学生达到高考、选考和学考标准。选修课程充分考量学生分流后的专业适应性,依托学校艺术类、外贸类优势专业,开发多元化、模块化课程,开设小语种特色课程,为学生出国、升学筑牢基础。 课程体系科学划分为通识类与专业类两大序列。通识类课程聚焦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共通态度、知识与能力,涵盖语、数、英、政、史、地等必修课程,同时设置信息、体育等科目,形成全面的基础素养培养体系。专业类课程则以艺术、外贸等科目为主,以专业技能课程为核心,融合艺术教育、商务礼仪,传授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认知与包容能力。 教学创新,推动综合高中教学治理变革 面向综合高中“专业课/选修课走班制”“普职分流走班制”的双重特点,学校通过智慧化平台、“双导师”协同和教学质量监控三大举措优化管理流程。 依托智慧校园开发智能选课排课系统,支持“预选+微调”模式,精准规避课程冲突,并在普职分流阶段动态调整课表,为教学管理和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数字化支撑。 管理层面,学校试行“双导师”班主任制,学科导师与专业导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承担班级管理与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双方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共商教育方案。建立分层督导制度,由教研组通过“随机听课+学业数据比对”监控教学进度,实现动态反馈,保障教学实效。 “四元”融汇,构建协同育人网络 普高教联,构建优质资源共享圈。学校牵头成立普高教研共同体,与宁波三中、李惠利中学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培、资源共享”机制。共建涵盖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优质课程资源库,共享高考备考策略与教学经验,定期开展联合教研和跨校观摩。互派骨干教师驻校交流,名特优教师受聘担任首席指导,通过结对帮扶、同课异构等形式,助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家校协同,开发成长课程链。学校创新成立家校协同育人委员会,统筹家长资源,使其参与学校治理。开设“职业启蒙课堂”,邀请家长开展“职场面对面”系列讲座;构建“家庭—学校发展指导体系”,通过家长工作坊、亲子职业规划沙龙等形式,帮助学生明晰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培养圈。学校携手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遨森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双平台。推行“项目化育人”机制,综合高中普通班学生赴企业参与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运营实训,深入了解跨境贸易行业;艺术班学生进入交响乐团、歌舞剧院观摩实践,认知行业标准。通过“校企共育—职业认知—生涯规划”闭环培养,赋能学生职业发展。 校社共建,构建全域育人生态圈。学校联合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等打造“校社联动”育人生态。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强化劳动教育;开展文化浸润行动,举办廉洁书画展、青年思辨会等活动,深化价值观塑造;推进生活教育实践,通过“复刻妈妈的独家味道”等课程,将感恩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以“公益服务—文化浸润—生活教育”三维联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实现全域育人。 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宁波外事学校将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齐发力,持续推进综合高中办学,为培育更多契合时代需求、富有创新精神与综合素养的栋梁之材拼搏奋进。 (戴文军 姜姚洁 桂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