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浪潮悄然漫过教育的堤岸,长江师范学院通过数字技术,驱动教育体系重构与质量跃迁。作为新时代教育变革的践行者,学校依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等教育数字化推进策略与实践研究”,走出了一条既有技术厚度又有情感温度的特色之路。 从“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示范基地到重庆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基地,从教育部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到《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优秀应用案例,再到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每一份荣耀都凝结着学校对教育本质的坚守。 顶层设计:搭建数字校园宏观架构 学校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让每个参与建设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领导小组深扎政策土壤,统筹规划教育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工作专班全力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决定,确保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稳步推进。 学校构建“1261”体系。“1个数字基座”整合校园网络,为数字校园的稳定高效运行构建可用、可扩展的基础设施底座;“2个基础平台”即数据中心和“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数据整合与业务便捷办理;“6个数字化应用场景”覆盖数字校园建设全过程,深度推动业务数字化转型;“1个智治大脑”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赋能校园决策与治理,构建智能教育生态。 为保障工作高效推进,学校建立“一周一推进、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总结、一年一考核”的常态化机制,实行“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固本强基:夯实数字校园发展根基 数字基座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关键支撑。校园中,4.1万余个网络信息点如同看不见的丝线,将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轻轻串联。学校大力推进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有线、无线、5G、物联网“四网融合”的高速网络,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在计算能力建设方面,学校建成本地私有云服务器62台,CPU数量达124颗,内存超12.6TB,建成数据中心存储资源1PB,虚拟平台开设虚拟机408台,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支持。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以保障核心数据与业务安全为目标,全方位守护校园网络安全。 数据赋能:彰显数字校园核心价值 学校稳步推进数据治理工作,业务系统对接率达95%,成功归集超2.5亿条数据,完成87%的数据资产清理工作。教职工信息、部门信息等4个试点数据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学工数据驾驶舱功能模块等上线试用,为教学和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学校在“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上成果斐然。该平台集成40余个业务系统,300余个微服务上线,日均访问量达15万人次,累计服务校内外人员6.5万余人次,线上业务办理总量10万余次。“一网通办”让日常事务办理效率提高80%,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 场景拓展:创新数字校园服务模式 为全力推进基础业务系统建设,学校围绕“6个数字化应用场景”,为业务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在数字党建领域,借助“长师信息服务平台”等,实现党员管理等工作的数字化。在数字教学领域,建立“钩深学堂”数字教学体系,建成28间智慧教室、200余间录播教室,打造网络学习空间。构建“1+M+N”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1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以学科专业为单元开设M门人工智能基础素养课程,结合专业实际开设N门人工智能专业融合课程。在数字科研领域,引入中国知网数据库,建设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平台,为师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强大助力。在数字团学领域,依托“第二课堂”、“辅导猫”学生管理系统等实现全流程管理。在数字管理领域,建成财务、资产、办公、档案等系统,满足学校数字化管理需求。在数字后勤领域,建成“一卡通”、能源管理、智慧门禁管理等系统,为校园生活提供了便利。 学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打造“长师小智”人工智能应用,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聚合33个知识库,平均每月问答数400余条;上线“长师小睿”人工智能助教,多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依托人工智能助教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率。 数智升级:谋划未来发展新篇 面对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学校已制定明确的升级路径:聚焦“十五五”规划,将重点建设GPU、TPU服务器等硬件设施,部署人工智能框架工具链,新建人工智能中枢平台,强化算力支撑;系统梳理数字教学、数字管理等核心业务,建成数字教学平台与智慧监测分析系统,实现知识图谱、人工智能助教、学情分析等功能;持续优化“长师小智”“长师小睿”,提升智能问答准确度与教学应用能力等。 未来,长江师范学院将继续把数字化理念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打造一个以智能技术为土壤、以数据流通为脉络,兼具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智慧校园。(谭海军 林远华 陈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