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全国巡演与河南卫视《2025端午奇妙游》的舞台上,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子以精湛的技艺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深受观众欢迎。这份亮眼的成绩,源于学院深耕“思政融入、非遗进入、实践嵌入”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在民族地区艺术教育领域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育人新路。 “思政融入”:红色铸魂,引领育人航向 舞台上的精彩绽放,根植于思想深处的坚定航向。在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思政融入”并非一句口号,而是浸润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生动实践。学院秉承“崇德尚艺、传承创新”的院训,充分整合武陵山区红色资源及红歌、红曲、红舞等素材,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有效提升了思政育人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学院通过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打造示范课程等措施,培养出一支能将价值引领自然融入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将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让课程有了温度,更让学生在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荣获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的教师刘柯妤道出了学院教师团队的共识。在课堂中,舞步、歌声、琴声传递的不仅是专业技巧,更是情感的升华与信仰的坚定。 “舞台思政”是学院浸润式思政教育和美育的重要载体。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舞台作为歌颂祖国感党恩的重要阵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性专场演出,学生在浸润式表演中接受思想洗礼,舞台成为生动的“思政+美育”课堂。这种教育方式,确保了学院培养的艺术人才德艺双馨,为舞台演绎注入灵魂的力量。 “非遗进入”:文化润心,厚植传承根基 作为武陵山区的艺术教育重镇,学院将丰富的音乐舞蹈类非遗视为育人的宝藏资源,将其深度融入课堂教学、调研采风、主题创研、学科竞赛与舞台展演全过程,构建了“学—访—创—研—赛—演”的立体化传承创新体系。 学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课程与教材,开设非遗特色课程,编写非遗特色教材,并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开展5期国家级别非遗项目传承人研培班,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与研培计划系统掌握非遗技艺。 组织开展非遗调研采风,引导学生将非遗元素融入创作与科研。近年来,学生创编蕴含非遗元素的音乐舞蹈作品100余个,申报国家级别、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同时,通过专场汇报演出等形式,将学习创作成果搬上舞台,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使其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力量。学院创新构建“校园社会联动+数字化赋能+社会化服务”“三位一体”推广模式,有效推动非遗宣传展示推广。 “实践嵌入”:舞台淬炼,锻造过硬本领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其视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路径,探索构建了“平台提升—机制赋能—社会检验”三阶递进式实践育人体系,以常态化演练强根基、赛创演融合促跃升、校地协同显价值,全面驱动学生成长成才,育人成果丰硕。 依托合唱团、民乐团等六大艺术团体,学期中的“艺术实践周”及一年一届的“俊彦”舞蹈大赛,为学生搭建常态化、高水平的专业演练平台,结合专业考核与成果展演,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学院创新构建“以赛促学、以创带练、以演赋能”的“赛—创—演”实践机制,着力推动专业竞赛、艺术创作与舞台展演深度融合。学生在中央电视台、首届湖南省旅游发展大会等重大舞台上展现风采,创作音乐舞蹈作品200余个,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奖300余项,充分彰显了过硬的专业素养与综合实力。 以社会为广阔舞台,锤炼专业本领,展现办学水平。学院与地方政府部门、文旅企业深度联动,合力打造文旅项目,开展文艺惠民演出,扎实推进“以演促学、校地共育、文化引领、践行使命”。大型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大型水上光影实景演出《荣光·乾城》等文旅项目,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市场,更搭建了实践教学平台,有力彰显了协同育人的丰硕成果。近年来,师生深入花垣县十八洞村、永顺县两岔乡等乡村开展文艺惠民演出30余场,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以“思政融入”引领育人方向,以“非遗进入”彰显办学特色,以“实践嵌入”提升综合实力,走出一条“价值引领、能力为重、文化为根”的特色人才培养之路,为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助力区域文化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郑昭信 肖笛 张湘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