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周刊
2025-07-23 星期三
从文化“输血”到内生赋能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乡建的转型探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025年初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指出,要“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当下,城乡关系正因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当代中国的艺术乡建在建设目标、参与主体、运作模式和艺术理念上也经历着转型。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创办于1941年,其前身为省立福建师专艺术科,经过80余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美术创作研究、师范与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在艺术乡建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的赋能地方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到当下的投入艺术乡建服务乡村振兴,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切实面对时代需求,自觉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探索出的转型路径成为当下艺术乡建转型的直观案例。

  从单向输入到协同共生

  新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振兴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乡村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都有了巨大改善。当下乡村兼具自然环境与熟人社会的人居环境优势,拥有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艺术乡建也从简单的单方“输血”转化为多方协同“造血”,在多元合作中突出乡村的重要性,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对艺术乡建的介入也相应地从单方输入转为多方协同共生。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助力地方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留学回闽的教师吴启瑶不仅将其他国家的染织工艺、图案结合到当地染织行业中,还对福建省内民间美术(如漳州木版年画等)做了深入的调研,开启了学院对木雕、石雕、剪纸、年画等地方工艺美术行业进行学术研究的篇章。新世纪以来,李豫闽、罗礼平等教授主持了闽台工艺美术的系列调研活动及非遗传承培育项目,使得乡村成为学习和研究的现场。随着艺术乡建模式的转型,学院中又相继涌现出一批协同多方资源服务乡村振兴的艺术乡建案例:王一旺教授带领团队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桂林乡、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等地合作开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活动,叶茂林教授在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西浦村成立乡村美术馆,学院教师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开展南台岛公共艺术季活动。这些项目构建起多层次网络,使艺术介入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综合性社会文化实践。

  在新型城乡关系的背景下,乡村的自然、农业、土地资源等正通过多元路径进行转化。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部政策性文件,针对农村资源资产、金融、人才培养等工作提出详细指导措施。在此基础上,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积极与地方展开合作,将乡村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并以田野为课堂,将教学现场置入到乡村及社会现场。2024年7月,学院与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开展了深入的校地合作,在溪南镇东湖村成立了东湖写生基地与田野课堂基地,这也是学院继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桂林乡、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钟山镇基地之后,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成立的新教学实践基地。

  美术学院的校地合作项目得到了各地方政府部门与企业的支持。譬如,在仙游县艺术乡建项目中,仙游县农业农村部门、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钟山镇政府部门等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台岛公共艺术季活动则取得了福建国柱众创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支持。同时,项目产出的成果也趋于多元,如仙游县项目之成果包括了景观提升工程、农产品外观设计、在地文化和社会生态的研究报告等。

  艺术乡建模式更加多元

  随着城乡关系的转型,乡村逐渐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城乡发展中积极的参与者、共同创造者和受益者。以文旅产业为例,各地乡村纷纷开始自主改造村居生态,配置当地资源,打造自属文旅品牌。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在2017年创新了农宅流转机制,统一从祖居户中选取旧民居,采用“工料法”修复旧宅,交给新村民供其使用。农宅流转机制吸引了大量新村民入住乡村,而“工料法”大大缩短了修复工期,节省了修复资金,培养了一批当地古建筑修缮工匠及团队,传承并活化了传统技艺。

  在此背景下,艺术乡建也逐渐将乡村作为研习对象和创作主体。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拥有以乡村为学习对象的学术传统。以李豫闽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力量多年来对闽台社会开展过大量的田野调研,收获了丰硕成果,闽台美术研究更是学院博士生的重点培养方向之一。2023年,学院在国柱文化产业基地举办了《田野、田野——南台岛公共艺术在地行动》展览,呈现了学院课程“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的开展过程和成果。在课程开展的3年间,共有100余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并调研了大量福州市的仓山区、鼓楼区、晋安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城区的城中村,这一举措不仅使学生现场观察到了乡村的创造力,理解了城市化的进程,也认识了“附近”的世界。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论的反思,艺术乡建领域形成了地方政府部门、艺术乡建参与者、企业、新老村民和旅游体验者等多方参与的格局,艺术乡建模式更加多元。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为例,经过10余年的发展,屏南县已拥有传统村落风貌与习俗改造、乡村艺术公共教育、村民参与艺术创作以及各类艺术展演等多种艺术乡建形式,不同参与者整合与协调各自的社会资源,使艺术乡建成为一项造福社会的公共事业。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有过深入合作的艺术家陈文令以乡贤身份回到家乡——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金谷村投入艺术乡建,将村中的溪岸改造为一个露天公共雕塑公园,使得无名乡村成为著名的艺术景观。作为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乡贤的美术学院教师叶茂林则在家乡西浦乡创办西浦乡村美术馆,展现家乡山水和人文风情。这种由本土人才表现本土文化的艺术实践,比外部视角的创作更能引发村民共鸣,强化其文化自信。

  拥抱艺术创作的逻辑变化

  传统艺术创作往往被视为艺术家个体情感与技艺的表达,而在当下艺术乡建的实践中,艺术创作在时间、空间和创作主体上呈现出强烈的公共性,艺术家需要进入乡村现场长期观察与调研。针对乡村开展的艺术创作也多为过程性项目,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中呈现出变化,项目的参与者也包括了当地村民,艺术家之外的观众、村民成为重要的创作主体。

  在这种新的艺术乡建实践观念中,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组织师生进入乡村开展了各类长时段的艺术乡建活动。2025年4月,罗礼平教授带队到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起步镇和松山镇开展了一系列艺术乡建活动,围绕当地的漆艺楼、谷仓画院等文化地景开展创作与研学项目,使得学院的绘画、漆艺专业优势成为激活在地文化生态的强劲动力。除了集中性的艺术乡建项目,学院在寒暑假期间持续组织师生前往各地开展周期性的艺术乡建活动,以长时段的投入服务乡村振兴。围绕创作主体性问题,学院“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课程展现了乡村中的创造性,课程团队观察并提炼了乡土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原生创造力,使得乡村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

  此外,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还与学校的传播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等多个学院合作,打破艺术学科的边界,使艺术乡建参与者能够从视觉设计、文化传播、体育活动、音乐表演和教育培训等多个维度服务乡村发展,拓展了艺术乡建的广度和深度。

  积极探索艺术乡建转型带来的新课题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投入艺术乡建的团队发掘了若干当下艺术乡建领域的新课题。首先,需要对投入艺术乡建的新旧村民开展公共教育,以协调双方的文化认同差异,创造新的文化样式。例如,屏南县四坪村的高甲戏本就有“一人唱戏、众人唱和”的传统,而当乡村公共空间从传统戏台转变成现代广场后,像高甲戏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何转化为新的当代文化、如何在现代广场上演,以及如何将农耕文明表征与当代文化融合转化为全新的文化样式,这给当代艺术乡建参与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其次,学院开展艺术乡建的同时更加关注艺术乡建参与者的真正需求。以往的艺术乡建更加重视村民、当地政府部门和游客的需求,缺少对艺术乡建参与者需求的关注,而艺术乡建参与者的需求又是影响艺术乡建的重要因素。学院着眼艺术和社会学两个层面,使得艺术乡建行为能够适应当下城乡关系的转型。艺术乡建参与者需要面对自我提问:去乡村想做什么?在乡村中是否能够代表城市、现代文化?学院认为,在艺术乡建从主体协商转向群体协调之后,艺术乡建参与者只有先梳理自身需求才有可能明确自己的身份,并进一步参与到群体协调中。

  最后,学院在开展艺术乡建的过程中关注乡村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乡村发展的内驱力是什么。在新型城乡关系的背景下,艺术乡建参与者需要寻找乡村的真正内驱力,协调好参与和融入机制,在文化、经济、政策等多个维度持续深耕,将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未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将继续通过培养本地化人才、自主策划乡村文化活动、广泛整合学科资源、与更多地方政府部门联动等方式,增强乡村的文化自觉与创新能力,让艺术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

  (林宸胄)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 03从文化“输血”到内生赋能 林宸胄2025-07-23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乡建的转型探索 2 2025年07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