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连星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新闻回放 高考后,在多个社交平台、短视频App上,“暑假整容”“暑假变美”都是热门话题。光子嫩肤、割双眼皮、隆鼻、打美容针……形形色色的医美整形项目出现在准大学生们的暑假清单中。甚至不少父母主动提出让孩子去整容,将整容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对此行为,有网友赞之开明、贴心、坦诚,也有网友认为急功近利、传播了容貌焦虑。 主持人语 当下,“暑期整容”“假期变美”被纳入部分准大学生的消费清单。这股热潮,既折射出当下社会弥漫的容貌焦虑,也暴露了针对未成年人群体的医疗美容广告的监管真空。医疗美容绝非普通购物消费,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医疗风险。一次医美,既难以抚平容貌焦虑,更无法替代内在品质与修养的塑造。对于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学生来说,暑假的意义远非在容貌上动刀,而在于为新阶段蓄力——厚积知识,明晰规划,以内在的光芒照亮未来的征途。 “颜值红利”真有那么大? 胡家琳 美妆与时尚产业制造焦虑、售卖解决方案;社交平台放大某种容貌模板;流行文化将外表与道德挂钩,将自律外化为“看得见的精致”……在商业机制与文化叙事的双重作用下,“美”被不断标准化、模板化,并与“自律”“成功”“值得被爱”这些褒义词捆绑在一起。这也导致,追求美不再是审美自由,而是一种隐性义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成为最容易被裹挟的群体。 其实,美无法代解人生的课题,更无法成为获得幸福的通用钥匙。它或许能让你在入场时更快被看见,却无法替你建立长久的关系、解决孤独、获得认同或逃避自我混乱。 更现实地说,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颜值红利”可能微乎其微。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可被信赖、是否具有长期合作潜力的,从来都是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判断力与品格。而这些,无法通过一次手术获得。 我们当然不必否认对美的向往,更无需谴责任何一个愿意通过医美提升自信的人。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自我认知,知道“美”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知道何时可以投入,何时应该抽身?当美成为对抗不安的手段,而非基于自我认同的选择,我们就很容易陷入一场永无止境的竞逐。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反倒离那个值得被珍视的自己越来越远。 镜前并非考场,它无需交出标准答案。它不需要你证明自己是合格的,也无需迎合某种通用模板。真正值得投入时间构建的,不是一张“更好看”的脸,而是一个清晰、稳固、不依附于定义的自我。这个自我,或许会摇摆,终将会老去,但它能穿越流行的更迭,为你留住对世界的好奇、热情与尊严。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 突破媒介囚笼,重塑多元审美 陈玙 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过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的使用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从这个视角来看,我们会发现暑假整容热的背后,其实也和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对个人的认知塑造有密切关系。 过去的审美风潮吹得慢也吹得散,人们不会过度集中地接受一种美学。但当下,伴随着短视频等平台的兴起,一种审美风潮很快就能吹到各个角落。同时,算法机制下,新媒介给个人形成了大数据囚笼,看似赋予你自由选择的权利,实则是围绕着你感兴趣的内容,持续推送信息以加固认知。当你刚开始接受瓜子脸高鼻梁的审美,平台源源不断推送相关博主或是和你有类似烦恼的人,汇聚的信息造成一种凝固的认知,围观者成为参与者。 而且,媒介的影响不仅在网上,还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前大家接受信息通过读书看报,更多是一种被动输入。而现在,用户可以在平台上以点赞、点评等方式参与互动。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被评价,或代入被评价的视角。自我认知可能会变得很脆弱,审美也可能建立在他人的定义之上。 从古至今,不同文化、不同时代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标准。从远古的岩画到现代的数字艺术,从古老的东方哲学到西方的文艺复兴,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美的多样性。自然界的万物更是美得千姿百态,从非洲草原上奔腾的角马到深海中绚丽多彩的珊瑚礁,从高山之巅的雪莲花到热带雨林中的巨蟒,每一种生物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生命的美。 我们应学会从这些丰富的文化与自然现象中汲取养分,认识到美并非只有一种模样,而是有着无数种可能。当然,社会也需要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环境,让各种各样的美都能绽放光彩,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少数符合“标准”的外貌。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合力规范医美营销 贺俊卓 为了牟取最大利益,一些医美营销可谓使尽浑身解数。社交媒体上精心包装的“种草笔记”,用网红滤镜掩盖手术风险;“做不了学霸做校花”等台词话术,将容貌夸大异化成了人生通行证;“一元体验”“毕业生半价”的优惠噱头,甚至诱使学生跌入高价项目与网贷的陷阱…… 不可否认变美需求本身具有一定合理性,乱象的根源在于过度营销对其本质的扭曲。医美医美,先“医”后“美”,首先是医疗行为,其次才是美容服务。然而过度营销的存在,将少数群体的修复性需求膨胀为“颜值刚需”,将严肃的医疗行为降格为快餐式的消费狂欢,将救死扶伤的手术刀异化为标准化审美的流水线工具。这种过度营销,容易让青少年陷入容貌焦虑之中,被裹挟进整容浪潮。 对此,必须加强对医美营销的监管,对医美行业的过度营销进行规范。比如,规范医美服务广告的医疗术语使用,禁止夸大疗效。网信部门应加强对医美类自媒体、直播、短视频的内容审核,拦截低俗、焦虑营销内容。监管之外,还要在全社会营造包容多元的审美生态,避免医美营销扭曲青少年认知。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