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5-07-12 星期六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融合·进阶·协同”打造项目化劳动教育样态

  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针对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国家劳动教育育人导向,以科研方法为支撑,在实践中持续验证优化、迭代升级,通过“五育”深度融合(融合)、三层进阶课程体系(进阶)、校家社企多维协同(协同),成功探索出“劳动创造价值、实践赋能成长”的校本化解决方案,总结形成了“融合·进阶·协同——‘启·合’劳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二十五年实践”优秀成果。

  坚持劳动项目为介,拓展学生具身经验。学校深刻认识到“项目式学习是落实任务群的有效实施方式”,以公益服务为主线,对接农耕节律(春播秋收)和文化节点(非遗日/科技周),构建了“认知体验—技能强化—技术迁移—创新突破”四阶递进项目主题体系,形成“年级有主题、学期有项目、月月有活动”的全周期劳动育人生态。六、七年级聚焦清洁卫生、整理收纳等基础性生活劳动,通过班级责任区轮值、旧物改造等实践建立劳动规范;八年级深化烹饪营养、家用器具维护、传统工艺制作,在节气食盒制作、自行车维修等项目中强化技能应用;九年级进阶至工农业生产、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通过智慧农场、社区服务设计等创新项目促进复杂问题解决。

  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实施进阶劳动项目。学校深入贯彻“分层分类、知行合一”核心精神,创新构建“沃土—萌芽—绽放”三阶递进式劳动育人体系,实现了从普惠性基础培育到创新人才早期孵化的有效衔接。“沃土项目”作为劳动教育的根基,秉承“劳动筑基·成长赋能”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细分为守正启德篇、润心启智篇、涵雅启美篇、赋能启体篇四大育人维度,全面培养学生的自立生活能力、文化认同意识、产业思维素养与社会使命感;“萌芽项目”作为劳动教育的兴趣孵化器,秉持“兴趣驱动·潜能激发”理念,面向兴趣群体,依托技能深化、创新探索、文化传承、科技应用四个主题社团,构建“兴趣激发—专长培养—产教融合—价值创造”的进阶路径,让劳动教育成为点燃未来职业理想的火种;“绽放项目”作为劳动教育的拔尖培育高地,秉持“精准培育·领军筑基”理念,面向更优秀的学生,通过扎根地域文脉的劳动创造、跨文化手工艺对话、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实践输出,培育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开放视野的新时代少年。

  坚持校家社协同育人,共筑劳动新生态。学校深化劳动教育实施成效,着力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操作的回归。“家校共育劳动项目包”立足生活场景明确角色分工,学校负责科学方法指导与实验评估,家庭保障劳动安全并提供实践场景,社区对接相关资源,逐渐形成“知识应用—家庭劳动—社区服务”的闭环;“社区劳动实践网格化管理”依托学校“一公里劳动服务圈”,将社区空间划分为固定责任网格,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劳动的社会价值;“多元评价激励共同体”以《劳动成长手册》为纽带,通过“劳动积分评价体系”串联起校家社三方力量,形成了立体化评价网络。

  注重数智技术赋能,精准开展教学评价。学校融合线上记录与线下实践,创新构建校家社多元共评机制,让教育评价既有科技精度又有人文温度。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通过班级管理APP查看学生校园劳动任务完成情况,家长使用家庭任务协作小程序记录孩子日常家务完成质量,社区借助志愿汇APP认证公益服务时长并上传活动照片,学生通过班级圈分享劳动感悟并开展同伴互评,多方数据在云端形成立体评价画像;评价方式多样化,学生使用手机拍照打卡功能记录每日家务完成情况,家长每月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填写《劳动习惯养成观察表》,教师利用班级优化大师APP自动统计校园劳动任务完成率,最后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投票评选优秀作品,兼顾了过程记录与成果追踪;评价内容多维化,基础能力维度通过劳动积分银行APP统计任务完成率与规范性,实践创新维度依据记录探讨问题解决策略,社会参与维度借助志愿汇APP衡量公益劳动的持续性与影响力。

  数载春秋间,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始终紧扣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以“进阶式劳动素养培育”为抓手,在探索中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成功构建起“文化为魂、科技为脉、‘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生态,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持续进阶与全面提升。

  (刘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4“融合·进阶·协同”打造项目化劳动教育样态 刘辉2025-07-12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2 2025年07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