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周末
2025-07-11 星期五
非遗传承的“青春密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侧记
  四川扬琴传统剧目传承研修班结业展演。

  研修班学员作品。

  大足石雕文创研修班授课现场。

  非遗传承人表演羌族羊皮鼓舞。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制作的“蓝蝶”胸针。

  云南艺术学院供图

  “郫县豆瓣是川菜的灵魂,今天用的是3年的豆瓣,用人的年龄比喻,正是18岁的青春。”在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一间工作室内,川菜烹饪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孝洪正在为学员们示范一道经典川菜——回锅肉的烹饪方法。炉火正旺,豆瓣入锅,发出“滋啦”一声,红油翻滚,香气四溢。

  去年11月,2024川菜烹饪技艺高质量传承创新研修班在四川旅游学院开班,在30天的研修过程中,23名学员系统学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川菜制作技艺、饮食文化与民俗、食品营养学以及餐饮品牌管理等内容,全方位提升了在川菜非遗保护和传承领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启动,10年来先后吸纳149所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参与,举办各类研培班1400余期,覆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00余项,直接培训非遗传承人5.1万人次,对非遗保护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效地推动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十年研培 让艺术更青春

  6月下旬的成都,不时落下淅淅沥沥的小雨,邻近杜甫草堂的巷陌深处,流淌着扬琴叮咚的旋律。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扬琴传统剧目传承研修班结业展演正酣——袅袅弦音随琴竹震颤,檀板轻击伴着唱腔流转。表演者吴昀正是凭借这曲《题賨城》,刚刚斩获了四川省第七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三等奖。

  与我们一般印象中曲艺要靠“童子功”不同,原本是音乐教师,后进入广安市广安区文化馆工作的吴昀,2023年才开始接触四川扬琴,跟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瑕拜师学艺。虽然平日里并不缺少学习的机会,但她还是断然报名参加了由老师吴瑕授课的研修班。

  “这次学习的两个传统剧目我只会一小部分,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促进。”回顾30天的研培学习,吴昀感触颇深,“学习传统剧目之后,才更能体会到曲艺和唱歌的区别,它的唱腔和发声方式与唱歌是截然不同的,旋律和节奏学习起来也非常困难。研修班里也有第一次接触四川扬琴的年轻人,他们一开始用美声的发声方式,到现在有意识地去改变。一个月的时间,让每个人都学会四川扬琴是不可能的,但是越多的人了解它,对它产生兴趣,才会去学习它,它才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走进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大足石雕文创研修班的授课现场,气氛却截然不同。20余名学员集中在一间教室,屏气凝神地对照着一张张石雕的照片,在泥版上雕琢自己的作品,只有授课教师穿梭于画架之间,不时为学员给予技术上的指导。

  本期研修班的学员都是川渝两地的石雕非遗传承人和从业人员,学习泥塑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做了35年的石雕,泥塑还是第一次做。”来自都江堰市的石雕非遗传承人薛昌鹏说,“其实两者是有相通之处的,泥塑的技术也能融入石雕。比如浮雕的技巧,起初我认为雕刻得越深越好,但刚才老师跟我说,浮雕其实不存在厚与薄,只要立体感做好了,也许薄还要更好看一些。”

  在研修班,学员们不仅能精进自身非遗技艺,还能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非遗技艺,更常常在跨界的碰撞中找到意想不到的突破口,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只蓝色的蝴蝶静卧在云南艺术学院的玻璃展柜里,展开的双翼上,层叠交错着苍山雪的白与洱海水的蓝。小小的一枚蝴蝶造型胸针,是云南大理多种传统工艺的智慧结晶:苍山十八溪的流石打磨成躯干,触角以鹤庆银器锻制技艺掐丝而成,翅膀是古法造纸与白族扎染技艺的结合,礼盒的设计则融入了当地民间版画——甲马的元素。

  这枚由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师生与非遗研修班学员共同设计制作的胸针,被作为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伴手礼。“这件作品将自然材质与人文工艺结合,诠释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蝴蝶造型的寓意则承载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祝福与期望。”谈起自己家乡的非遗技艺,云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副主任赖军不无自豪地介绍道。

  多方合力 让生活更美好

  全国最大的普洱茶原料基地是哪里?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会想当然地回答“普洱”,然而,正确答案却是普洱的邻居——同处滇西的临沧。临沧全市栽培茶园种植面积173.4万亩,有野生茶树群落40万亩,其中百年以上栽培古茶园11万亩。临沧市凤庆县则被誉为“滇红之乡”,其申报的非遗项目“滇红茶制作技艺”已经成为临沧的一张特色名片。

  相对于“普洱”“滇红”的鼎鼎大名,“临沧土陶”的名字似乎就没那么亮眼了。临沧市临翔区拥有亚洲储量最大的优质高岭土,其下属的博尚镇碗窑村自明代以来开始烧制陶器,是滇西地区规模最大的陶器产区。碗窑村至今仍保留有9条龙窑,最早可追溯至乾隆年间,但其生产的大多为生活所用的坛罐粗陶,很难卖出好价格。

  那么,为什么不将二者结合,利用茶产业资源带动陶瓷产业发展呢?2022年10月,云南大学陶瓷烧制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研修班在临沧市临翔区开展,学校与地方政府深度协同合作,邀请非遗保护和陶瓷设计专家在碗窑村为学员集中授课,让学员了解陶瓷新技术、掌握新技法,提升村民制陶技艺水平和非遗传承保护知识。如今,粗糙的坛罐披上亮丽的外衣,凭借“文艺气质”翻了几倍身价,而“土陶”也升级为“临沧茶陶”,一跃成为当地文旅的又一张名片。

  同样是靠陶器致富,出生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一个制陶世家的“90后”非遗传承人张胜猛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在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之下,张胜猛既对牙舟陶的历史和传统工艺抱有特殊的兴趣和感情,又一直在探索牙舟陶器创新的更多可能性。贵州民族大学开设的贵州土陶技艺及创新拓展应用研修班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为期一个月的研培学习中,张胜猛接触到了数字化设计理念、产品开发和版权的保护意识、贵州本土元素的理解、其他窑口工艺的融合等平时极少接触和实践的内容,“每一门课程都能打开新的思路和可能性,研培结束后可谓是满载而归”。

  于是,张胜猛有了新的计划和发展方向,设计了“点彩茶具系列”“半刀泥莲花盏”“镶器茶台系列”等一批新作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30余万元。不仅如此,他还与父亲张禄洪一起创办公司和非遗工坊,为镇上群众提供了1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增收约4000元。

  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在研培计划的推动之下,在多方社会力量的合力之下,非遗早已不再是与现代社会脱节的“老古董”,而是与人们的生活形成了新的紧密联系,让生活日益美好。

  双向奔赴 让教育更精彩

  一声厚重的鼓点打破宁静,接着所有的鼓槌应声齐发。羌族舞者们随之而动,跟随羊皮鼓的节奏踏着“踮跳步”和“蹉跳步”,俯仰、扭转、腾跃……

  四川大学是研培计划的首批参与高校,10年来已成功举办17期研培项目,而去年刚刚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羌年”,正是2023年四川大学开设的第15期研培项目。研培计划的实施,不仅为非遗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为传承人学员们提供助力,也为参与院校的师生带来诸多收获。

  “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给非遗传承人上课,更多的是一个互动交流、共同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从2017年就加入四川大学研培计划团队的艺术学院教师蔡端懿说,“非遗给我打开一扇重新观看世界、理解设计的窗户,通过工艺看到它背后的文化、生活和人,这种体验和设计创造本身就是高频共振的。学习理解非遗、实践西南民族民间工艺设计创新,不仅能够建立时尚和传统、流通与在地、设计和文化直接对话的桥梁,也能够为设计学的本土话语体系建构提供思路。”

  在四川大学2023传统舞蹈(甲搓)非遗传承人研培班上,川大师生与非遗传承人学员共同编排了一套舞蹈,至今仍在泸沽湖畔展演。“学员们的热情感染了我们,让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美育的效果。”参与舞蹈编排的硕士研究生韩雨琦说。

  研培计划的实施,是传承人与学校师生的相互促进,更是非遗与教育的双向奔赴。贵阳花溪苗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顾伟伟曾参加过2018年贵州民族大学蜡染技艺及创新拓展应用研修班,如今又在2025年贵州师范大学文旅融合赋能贵州民族传统刺绣创新设计与应用研修班上为学员授课。不仅如此,他还在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人文科技学院、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等院校开设非遗课程,教授苗绣技艺。

  作为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已经先后4次担任研修班授课教师,还参与建设了电子科技大学川剧传承基地。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肖德美走进大中院校开设了百余场川剧讲座,“退休比上班还忙”,但他却乐在其中。

  “我已经去过两三百所学校,包括中小学和幼儿园,每到一处都很受欢迎。实际上学生们是喜欢川剧的,只是我们过去的传播手段太少了。现在我们组建了一个团队,给学生们讲解,让学生们参与,让他们知道川剧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只有变脸和吐火。作为非遗传承人,传承和传播是我们的责任。”肖德美说。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董嘉程摄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文化周末 04非遗传承的“青春密码” 本报记者 董嘉程2025-07-1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侧记 2 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